欲斷難斷的“香港腳”
足癬是足部皮膚的真菌感染,俗稱“香港腳”,是一種慢性傳染性的皮膚病。香港腳名字的由來,是鴉片戰爭時期英軍到了香港,在濕熱的環境中足部容易感染真菌,因此而得名。
患有“香港腳”時,趾縫或足底皮膚患處出現皮膚乾裂脫落或水皰形成。多數患者皮損處十分痕癢。倘若抓傷,有機會合併細菌性感染以致皮損出現化膿。
“香港腳”如何形成?
“香港腳”多由紅色毛癬菌、須癬毛癬菌等真菌感染引起,可伴或不伴痕癢症狀,其發病與密切接觸傳染有關。
“香港腳”有哪些表現?
“香港腳”的臨床表現可分為四類:一、角化過度型。特徵為無水皰及膿皰,主要表現為皮膚角化過度、粗糙無汗;二、丘疹鱗屑型。特徵為有明顯小片狀脫屑,呈弧形或環狀附於皮損邊緣,可在此基礎上發生紅斑、丘疹;三、水皰型。常見於足蹠及足緣,呈群集或散發的小水皰,伴有搔癢。如抓破水皰後可合併細菌感染形成黃色膿皰;四、趾間糜爛型。特徵為趾間皮膚因浸漬而發白、伴多汗,而發白的皮膚可繼發出現紅斑、糜爛等情況。
“香港腳”如何治療?
病情一般的“香港腳”患者可外用抗真菌藥物治療,而頑固或嚴重感染者則需要加用口服抗真菌藥物治療。用藥時間必須遵從醫生建議,用藥療程足夠並注意個人衛生,才可促進痊癒及減低復發機會。
“香港腳”如何預防?
一、洗澡後及時擦乾雙腳與趾縫皮膚,保持足部乾爽;
二、穿着吸汗力佳的襪子,換穿多雙透風透氣的鞋子;也可在鞋裡噴灑含殺滅真菌成分的噴劑。
三、浴室的拖鞋保持乾燥,避免滋生真菌。
四、避免與別人共用拖鞋、毛巾,以免交叉感染。
(摘自《鏡湖健康知音》第三十二期)
鏡湖醫院皮膚科醫生 曾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