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的傳統建築
田中泓
嶺南地區自古常與外邦交往,嶺南文化的其中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多元文化交融。
在宗教建築上,除了中國傳統的寺廟,嶺南亦多其他宗教的古建築,十九世紀之後,西方的天主教教堂,亦在嶺南地區出現。
其中,最重要的西方教堂,要提俗稱“石室”的廣州聖心大教堂,該新哥特式石構教堂建於一八六三年,是中國最大的石構新哥特式建築。教堂由兩位法國建築師參考巴黎聖母院而設計,但施工是由廣東工匠負責,揭西縣人蔡孝石匠擔任工程總管。因此,在實際建造過程中採用了許多嶺南本土工藝,展現嶺南文化吸納外來文化的特色。
其中,大教堂屋頂的排水口採用嶺南式的獅子造型,而室內的柱礎亦具嶺南特色,還有屋頂的中式瓦頂。
當然,提到西式教堂,香港和澳門都保存有眾多的古教堂,尤其是在澳門的世遺歷史城區,除了在十九世紀改建的建築,十七、十八世紀的教堂仍然保留着一些,例如大三巴牌坊、玫瑰堂、聖若瑟修院教堂(小三巴)。這些建築除了反映西方的風格,亦因為由包括華人的東方工匠負責建造,細看裝飾與細節,每每會發現東西方文化共融的特點。世遺建築東望洋炮台的聖母雪地小教堂,內部的濕壁畫,從畫風及筆法可見東西文化相互的影響。
多元文化的體現,除了來自西方的基督宗教,粵港澳大灣區內亦有不少與穆斯林有關的宗教建築:廣州的懷聖寺、香港的九龍清真寺、澳門嚤囉園的清真寺與墓園,體現灣區自古多元種族共融、不同文化互相影響。
經過八期文章的介紹分析,作為嶺南地區一部分的粵港澳大灣區,雖然近代有過不同的發展經歷,但是文化始終是同根同源,這種文化基因及對多元文化開放包容的態度,將有利於大灣區的建設與發展。
(八 · 完)
tianzh.mo@gmail.com
http://tianzh.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