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拉羅斯
隨着聲音設計技術的更新,擴大了音質音色的可能性。但是否一定能夠豐富影像與音樂的加乘效果,給予觀者全新體驗?關鍵還是在人。例如近兩年開始踏入非舞曲風格的重量級電子音樂人Kevin Richard Martin(又名The Bug),早前發表新作《Return to Solaris》,非常勇敢地嘗試為俄國導演塔可夫斯基一九七二年推出的科幻經典《
Solaris》,刻上自己的聲音印記。
要知道,原配樂作曲家Eduard Artemyev不僅長期與導演合作,他在此部作品中使用巴哈聖詠前奏曲與ANS早期合成器聲響的手法,相當具指標性且傳奇。相較之下,Martin純粹抽象地以扭曲起伏的持續低音與合成噪音,詮釋劇情所探索的、人對於存在與記憶的質疑以及連帶產生的恐懼,儘管今天的我們已聽過極多科幻太空感配樂,仍有一些意思。其實二○一一年澳洲噪音狂人Ben Frost與冰島當代作曲家Daníel Bjarnason合作,曾為《Solaris》重新即興創作音樂,挖掘影片內在有關自我,澎湃而來的奇幻、恐怖、悲傷與溫柔,也頗具特色。
二○○二年,美國導演索德柏重拍《Solaris》,男主角找來佐治古尼擔綱,話題性十足,電影也不能說很差,只不過好像沒什麼人會去討論它的配樂。我記得自己當時很為這個故事着迷,甚至把原作者史坦尼斯勞 · 萊姆所有著作列入閱讀清單,雖然,至今還是一字未讀。想起幾年前Artemyev的兒子將父親一九六七至二○一五年間,一些從未正式出版過的電影音樂集結成限量一千套的十一張CD套裝,我雖然沒有機會親自向老Artemyev致意,但能夠跟他兒子聊上幾句,感覺還是相當榮幸。
子 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