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的傳統建築
上期文章最後提到澳門大堂巷七號的盧家大屋,內裏的各種裝飾及中西合璧的造法,能與廣州荔灣的陳家祠相比。
其實,澳門的盧家大屋,是一種由廣府傳統民居城市化後的形式,叫做西關大屋。
西關大屋是近代廣州城市中較大的民居,是富商和洋商買辦等近代新興富豪在廣州西關地區(即今天廣州的荔枝灣一帶)建造的宅邸。
這種大屋的產生,與中國近代以來西關繁盛商貿有關,當時西關因近廣州城區,水陸交通發達,成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吸引富商們在該處買地建宅。
西關大屋多為一或兩層,主立面大多向南,典型佈局是“三邊過”,即是主立面由三個開間組成(澳門盧家大屋就是該類佈局),但也有“五邊過”和“七邊過”。屋內由數排狹長的房屋及天井並排組成,進深大,空間佈局緊湊。而天井有通風採光功能,大屋兩側有“青雲巷”小巷,取“平步青雲”的意思,兼具交通、通風、採光、防火及排水功能,也被俗稱“冷巷”、“水巷”和“火巷”。
西關大屋的裝飾非常有特色,材料和做工講究,其中,“三件套”大門最具代表性。“三件套”即大屋從外到內設置的矮腳門(又叫吊扇門、花門)、趟櫳門和厚重的雙開硬木門,大門帶有石門框,門洞凹進,俗稱“回”字石門洞。
大屋內採用滿洲窗和滿周窗,前者是從北方滿族傳來,圖案豐富多樣,鑲嵌彩色玻璃,是一種上下推拉的窗戶;至於滿周窗,則是可以沿周邊以內全部打開的窗戶,能最大限度地採光、通風和散熱。
而大屋外牆,底部採用花崗岩石,有防潮作用,牆體由青磚砌築,用糯米飯拌灰漿填縫,非常堅固。
由於廣州的城市發展,大部分的西關大屋已經被改建,現在只有荔枝灣及永慶坊一帶仍保存。
而澳門的大堂巷七號盧家大屋,整體佈局與裝飾都保存完整,具體地反映粵澳傳統建築文化的同根同源。
(五)
tianzh.mo@gmail.com
http://tianzh.blogspot.com/
田中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