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你要發光 而不是被照亮
——訪澳門知名青創企業家梁偉明
二○○四年參加由澳門大專教育基金會、澳門基金會及教育暨青年局合作開展的“應屆高中畢業學生赴葡就讀計劃”,回歸後的第一批人前往葡萄牙學葡文,對於本來讀國際經濟法的梁偉明(Lato)來說,這是她第一次接觸葡文,留學兩年多考取葡文專業認證回澳,便開始教授商用葡語課程、中葡翻譯工作。現為澳門知名青創企業家、“商用基礎葡萄牙語課程”、“葡語國家產品知識工作坊”創辦人、國際葡語市場企業家商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蓮花服務發展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的Lato,其課程至今培育已超過二千人。
滋潤他人的滿足感
“可能很多人對‘中葡平台’還不大了解,似乎也覺得不大關自己的事”,Lato受訪時娓娓道來,“我們談大灣區‘一中心、一平台、一機制’,以教育為例,葡文是官方語言之一,歷史、法律的淵源,葡語國家與中國的關係一直很友好。‘中葡平台’其實就是澳門社會獨有的功能性的平台,它體現在教育、人文生活、歷史文化等方面。讀相關課程之前我亦從事過其他社會及社團工作,一直深感澳門社會最缺的就是人才,人才計劃其實不只是一個單純的‘中葡文’人才,不僅僅是翻譯功能,而是具備翻譯能力之外,發展不同的能力,譬如剛提及的教育方面,人才資源發展等等。”
如何用最快、最省時的方法掌握一門外語,是Lato多年來不斷精進的工作,因為機緣巧合,在華人領航者王鎖瑛、魯晏賓教授的教學基礎上,她結合了自己過去在葡萄牙的求學經驗,整合了一套適用學生的教學內容:“讓我開心的是,有些學生從○六、○七年開始學習,到現在十多年過去了,他們成為了教學團隊的一員,還有一些通過學習能夠在不同行業有所發揮,過去我們跟大西洋銀行、電力公司、一些政府部門都有內部的葡文課程,也有成人課程、大專、中學的選修興趣班合作,其實語言可以滲透澳門不同行業。我覺得時間過得很快,但很開心可以發揮自己的力量去做好這個中葡平台。教育並非他人眼中高尚的事,我覺得如果能做好人才質素的培養,可以滋潤其他人,是件對於我而言很有意義的事。”
Lato說:“教得好不好,學生會知道,社會也會知道,一定首先要我們自己努力過,得到學生很多正面的回饋,在路上看到不管甚麼職業的學生,尊稱你一聲Miss,我不會說自己成功,但感覺很滿足。”
課程精進顯現成效
Lato○六年完成課程回澳,由毫無基礎到一口流利葡語,開始了解澳門“中葡平台”的政策及功能。首先感覺澳門的基礎中葡商業人才極度不足,便與澳門生產力中心合辦澳門首個成人“商用葡語基礎課程”。它面向毫無基礎、對葡文有興趣的對象,Lato透露:“學生最大的有八十三歲,最小的是唸初中二、三年級的學生,很多人是自資,前幾年政府有持續進修計劃後,我們因應市場需要亦做過調整。此外,還有為客戶量身定做課程,比如銀行。”
師資力量的逐步擴大,Lato除了教學工作外,更多時候要做導師的培訓,設計教程內容、每兩個星期旁聽學生的上課情況,她笑容滿面地說:“我永遠覺得教學相長,學生來自各行業,或者也曾在其他機構學習過,他們有心在這裡學習,我們就有義務讓他們學到好的內容,我相信就好像游泳一樣,你交了學費,你肯游就會有收穫。”
學生可參加所有葡語國家皆認證的葡語專業等級考試,兩個相關課程是和生產力及語言推廣中心合作,特別受歡迎。而商用葡文課程更多面向在職人士,或是將來會去葡語國家讀書的人。
結合板塊人才匯總
或有人質疑政府的進修津貼花了錢作用不大, Lato信心滿滿表示:“不會沒有用的,只是成效需要時間。澳門需要多元發展,在疫情期間,大家會感覺更明顯。在政府支持下,其實是時候總匯一個人才庫。如果定義中葡人才,除了傳統澳門土生二代、華籍葡萄牙二代,讀過中葡領域商貿、法律、會計等其他相關專業的,例如翻譯、文創、藝術等等,我們都統稱為中葡人才。”
Lato認為“澳門需要T型人才,就像‘T’字,葡文是下面一豎,如果這個人才懂英文、IT、會計等等,也就是上面這一橫,其實這樣的人才做結合板塊,在澳門、甚至接下來大灣區的融合發展,都極其需要。當我們去橫琴、廣州或其他城市發展,澳門人有何優勢?如果你不了解自己的優勢,其實很難談合作。”
她認為每個城市都有差異,都有自己的特色,“澳門是一個旅遊休閒城市,當它同時是一個自由港,中葡平台並不是單純指一個政策,而要配合多一些措施,輔助中葡青年走入灣區,或是面向社團、群體去做一些不同類型的推廣。”
疫情下,全世界經濟都受到影響,Lato坦言:“澳門不只政府,我們這些中小企亦然,葡文在澳門始終還是‘第三語言’,先中文、英文然後才考慮葡文、法文等,所以我覺得如果澳門做中葡平台,可以在教育制度上,更大力度推廣葡語。所以我在思考,澳門可以成為一個中心,一個培訓基地,或是一個‘總部’,澳門先牽頭做,然後輻射到橫琴、廣州等地,繼而以小聚大。澳門政府一直很支持中葡平台,但如何讓資源能更精準地運用更為重要。往往好多大會開完之後,最需要的是進一步跟進,很多好的想法需要時間發酵,這個也是我們現在努力想要去嘗試的,也在不斷探討和思考如何更好配合政府的政策。”
剛成立的蓮花服務發展有限公司,將會主力做葡語國家的產品,Lato說:“傳統產品市場例如紅酒、橄欖油等本地已經飽和了,我會引進一些葡萄牙的嬰兒用品、嬰兒食品等,儘管這些並不容易,一八年參加過經濟局中葡青年交流計劃,雖然因為疫情暫停,但讓我思考如何更好地運用現有資源,更好地融入國家政策。”
後生仔適應能力強
Lato堅信城市長遠發展離不開人才培養,她說:“過去我們在磨合摸索階段,○三年到現在十八年,不能只想政府做甚麼,而是青年能做些甚麼。每個人擁有獨特之處,保持一顆學習的心、突出差異性,然後吸引志同道合的人,與你一起學習、創造、分享的人是最難得的。”她說七○、八○後為人父母的,需要國際思維和視野,不局限於澳門,思考將來青年回澳,能幫助政府做一些甚麼有建設性的幫助呢?
回顧一路走來,Lato說:“我沒有想過當年去葡萄牙會改變整個人生走向,原來當你做出改變,身邊整個板塊都會跟着你變。希望年輕人以興趣考慮為先,第二要願意接受新事物,懂得解讀社會,結合市場需求來思考發展。‘中葡平台’是幫助各行各業去擴大他們的客戶板塊,澳門後生仔適應力很強,我去葡國之前是一句葡文不懂,但甚麼都會有可能,只要你肯追求理想。”
鄰近地區疫情再度爆發, Lato強調澳門人更要自救:“澳門是旅遊城市,很多東西是雙向的,多參加一些內地培訓課程,增加對國家的認識,比如我會思考自己的公司到底要怎麼結合電商運營,多汲取內地企業經驗,思考如何在疫情中有所突破,而不是第一時間想政府能為自己做甚麼。先做好自己,政府會理解我們的難處。”
內循環加上外循環
Lato用十多年時間走遍多個葡語國家及內地省市,包括葡萄牙、巴西、莫桑比克、佛得角等,認識各地經濟環境人文風情。內地除了北上廣深外,尚有雲南、內蒙古、南通、攀枝花、泉州、承德等,深感內地經濟發展巨大。
中央政府“一帶一路”及大灣區政策浪潮中,她亦關心澳門中小企的發展。蓮花服務發展有限公司正是在此契機下成立,其中葡進出口、零售及顧問服務等,尤其於中葡貿易、文化教育及翻譯服務領域,都取得一定成績。
她利用自身優勢配合澳門為“中國——葡語國家經貿合作服務平台”政策發展公司業務及開拓市場,亦讓她成為經科局主辦的“中葡青年創新創業交流計劃”中的首位獲批企業家。當中,葡國對青年創新企業及孵化的扶持政策如:企業創新孵化簽證等,引入有青年創新創業持開放政策及吸引在葡萄牙發展等,都對澳門的青創孵化中心及相關計劃有重要參考作用。
疫情讓Lato反思,可否用澳門這個內循環,結合粵港澳大灣區這個外循環,啟動澳門經濟一個新方向。她透露即將在內地計劃做一個網上貿易平台,雖然疫情阻礙了進度,但接下來會發展軟件用於網上教授葡語。如何把葡語國家產品融入到內地,則仍在努力。儘管如此,她對建立更強大網絡及以創新專業的模式營運發展充滿信心。
文:一那(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