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父之愛子 非為報也
今天是父親節,雖然是“舶來品”,老外的玩意,畢竟咱中國人也有人倫的親情,不妨加把嘴,講講有關“老竇”的熱門話題。
父親節,不能單靠父親一人上陣演獨腳戲。登台上演的起碼有一名兒或女,否則,只是鰥夫而已。因為這位父有了子女這種血緣關係,自然有一種親情,所以每逢說到父或母,都加一個“親”字,藉以彰顯兩者的關係。廣東人有句很決絕的口頭禪:“我同你有親咩!”於是拂袖而去。
父與子既然有親,則有親必有愛。這種愛出於天性。《淮南子 · 繆稱》:“慈父之愛子,非為報也,不可內解於心。”有力地否定了“養兒待老”的觀念。或者可以說成是一種“機心”。平心而論,試問哪個“新郎哥”在小登科之夜,會考慮到甚麼待老呀、防飢呀等問題。今天的“新郎哥”腦裡想的,並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而是“負累有三,生仔為大”。“套”用了這句話,從此絕子絕孫。
《淮南子》從“慈父之愛子,非為報也”這句話,延伸開去而說:“聖人之養民,非求用也,性不能已。”把父愛子比擬聖人養育人民,同樣沒有機心,這種愛是本性,就像火,自然會發熱,冰,自然會發寒冷。若然說到養子、愛民,目的在於其回報,恩情就無法接續了,這變成利害關係。
《淮》文筆鋒一轉:“善御者不忘其馬,善射者不忘其弩,善為人者不忘其下。誠能愛而利之,天下可從。”要是沒有這種愛與利,形勢就大不同了。“弗愛弗利,親子叛父。”即是說,沒有這種親情,縱使父子也沒有情面講。文章說:“天下有至貴而非勢位也,有至富而非金玉也,有至壽而非千歲也。”文章說:能夠推原本心而使回歸本性就很可貴了,切合本性而自知滿足就很富裕了,明白死活的區別就是長壽了。
結論是:“誠能愛而利之,天下可從。”作為父親的如是,作為聖人的更應如是!
冬春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