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棍的到來
法棍麵包出現在香港市面的麵包店,估計不會晚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一九七四年,在桂治洪導演的《捉鼠記》裡便見戲中靠當小偷過活的劉陸華,拿着一根法棍當午飯吃。當然,並不排除一些大酒店裡的餐廳,說不定很早以前就有法棍供應,一如影片《A計劃續集》。攝於一九八七年的《A計劃續集》,是以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香港為背景,其中有一個鏡頭,展示在大酒店當侍應的呂方,推着一輛放有多根法棍的餐車。
進入上世紀八十年代,法棍已經相當普及,尤其盛行於中產階層。吃法棍,在某種程度上象徵一種西化的生活方式。攝於一九八○年《怨婦狂娃瘋殺手》,便有中產師奶捧着兩條法棍回家的一幕。同樣,過着中產生活的徐小鳳,外出買菜時,也會買兩條法棍回家(《橫財三千萬》一九八七年)。當醫生的蘇永康,亦帶着兩條法棍及其他食物去鄧萃雯家找張柏芝(《星願》一九九九年)。雜誌社老總陳慧嫻、古天樂吃咖喱時配以法棍(《乾柴烈火》二○○二年)。
法棍除了拿來吃,還可以作武器。《最佳拍檔之大顯神通》(一九八三年)裡的張艾嘉便意圖用法棍毆打懷疑出軌的老公麥嘉。《一本漫畫闖天涯》(一九九○年)裡的周星馳,也是以法棍作武器跟他人周旋。
目前在港澳麵包店出售的長型、棍狀麵包,其實大都是身形略胖的“麵包”而非“棍”。雖然兩者外形、長度接近,但法國人只會把身材比較消瘦的長形麵包叫“棍”(baguette),把身形相對粗壯的長形麵包直接叫做“麵包”(pain)。
(香港電影裡的吃喝 · 五十三)
梯 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