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舞台 情移何方
本澳劇場作品的題材多取材於生活的人和事,以世界大事、人類未來、科幻為題的較為少有,後者更可說是罕有。勉強沾上邊的,可能只有由寂然小說《月黑風高》加上卡夫卡《變形記》改編而成的舞台劇《月黑風高變蟲記》及二○一二年因世界末日潮而應景製作的《世界末日到了嗎?》。
上星期有劇團舉行一個講座,這個講座是他們的三年計劃“想像未來 · AI世代”之“科幻文學”ד劇場創作及演出”的活動之一。聽主持人的介紹,是先出一本科幻小說,再把它改編成舞台劇,將看小說的讀者引入劇場,又將看劇場的觀眾引去看小說,產生跨界合作的力量。在進程中,舉行講座和比賽,激發創作精神。科幻題材給人無限的想像空間,主持人特別提到,澳門地方雖小,但人的想像力卻是無限,在小城也可生出令人讚嘆的作品。而且科幻題材往往觸及人類的思想變化、人性在未來的變異,可以憑着作品對生活重新考量。
講座邀請了四個界別的講者:大學任教的人工智能專家、神秘學研究者、小說家和劇場導演,以他們的專業各自表述,關於未來世界的想像和人工智能的影響。出席者不少都是和表演藝術相關的人,說到人工智能和演出的關係,反應十分熱烈。主講者由在日本二○○七年出現的虛擬偶像歌手初音未來開始,說到二○一二年在內地“出道”大熱的虛擬歌手洛天依。她被設定為擁有“治癒系”幼女聲線的十五歲的少女,推出後在二次元文化圈子中累積了不少粉絲。近年更走入主流視線,與郎朗一起開音樂會,又在多個大型晚會中與周華健、張韶涵、薛之謙等大咖歌星合唱。在她的多個大型演唱會中,現場觀眾的狂熱反應便如對着一個真人歌星偶像,尖叫、大叫“加油、我愛你”……但在舞台上,洛天依只是一個做得精美的3D全息投影影像,她不會真的跟你互動,不會因為萬人觀眾的愛意傳遞而腎上腺飆高啊!對我們這一代來說,迷戀虛擬歌手似乎是天方夜譚,甚至有人看完片段後,覺得像看邪教活動。但回心一想,現在看Mirror的觀眾不也是這樣嗎? 如果你說影像是假的,看摔角的觀眾明知是假,也會看得情緒激動。如果你又說觀眾的喝彩聲不會真的被一個影像聽到,沒有真的互動,觀眾是傻了嗎?但我們在電視看歐冠盃時,自己的心儀球星帶着球向前衝時,我們也會不自覺地高聲為他加油喝彩啊,球星又何來可以聽到你的鼓舞?這時,便必須要提起在藝術中,一個很重要的名詞:“移情”。
“移情”早在古希臘時代已被亞里斯多德提出過。事物本來無所謂的美與醜,之所以有美、醜之別,是因為有人的情感注入其中,才顯現出來。同樣,舞台上有多真也只在於你有多投入和相信。在人工智能的高速發展下,表演藝術的移情,會否被一個影像、一個機器人代替? 下期再述。並會為大家介紹一個名字:平田織佐,他是日本編導,在二○○七年和大阪大學的石黑浩實驗室合作“機器人劇場計劃”至今,他的作品《三姊妹——人形機器人版》及《蛻變——人形機器人版》均曾在台灣演出,機器人上台,是個噱頭,或是別有深意?
(上)
尼修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