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殘酷 唯有閱讀
近年來,面對各種想都沒有想過的天災人禍、生離死別,連帶出現各種社會問題,大概不少人跟我一樣覺得生活不容易,看到越來越多人在反思過去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如何改變去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大環境,對澳門人而言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這反映在這兩年有關哲學、心理學類的書籍出版、銷售明顯上升,人們還是相信透過閱讀可以幫助走出逆境,解開迷惑。其實除了哲學、心理學,傑出的文學作品同樣可以讓人對生命、世界有更透徹的感悟。像最近讀香港作家米哈撰寫的《昨天喝了河豚湯:五十位作家,五十種面對殘酷世界的回應》就有這種感受,作者在序言提到:“世界的殘酷,有很多,包括天災人禍、生離死別,又有來自別人的誤解、對未來的絕望……文字,可以怎樣幫助我們面對這些實實在在的世間壞事呢?於是,我決定求教於我喜歡的作者們。”
當初因為大受歡迎的香港電台電視節目《五夜講場:文學放得開》,我才注意到米哈。從嘉賓到主持人,他給人的印象是不扮高深,說話溫文有見地,訴諸文字同樣貫徹,全書透過三個名字獨特的章節:罐底的鐵鏽、烏鴉與光和牛奶箱,合共介紹五十位著名作家的故事,包括王爾德、卡波提、納博科夫、凱魯亞克、契訶夫、夏目漱石、三島由紀夫、大江健三郎、卡爾維諾、米蘭 · 昆德拉、東野圭吾、托妮 · 莫里森、卡夫卡、沙林傑、松尾芭蕉、瑪格麗特 · 愛特伍等等,每篇抽取這些大作家們生命中某段困頓時刻,結合生平、作品特點,還有米哈自己的人生片段。難得每篇最後總能恰到好處地將作家故事與當下現實加以連結,讓讀者更容易產生同理共鳴,透過他們的人生和文字,帶來五十種生活啟示,相當有心思。從中可見米哈對這些大作家們的用功,還有如何回應時代的敏銳。
閱讀這五十個故事可說悲喜交集,給我最大的啟示是,原來這些大作家們就跟我們許多人一樣,他們生活所經歷的各種徬徨、恐懼、不安、掙扎竟然如此的熟悉,而他們與別不同的地方,更多是在於其面對挑戰時的方法,還有轉化為書寫的才華與勇氣。我想米哈希望透過這些故事告訴我們的是,強如這些大作家們畢竟還是人,沒有人是完人,也沒有人必須是別人學習的對象,但他們的經驗卻可以成為別人的借鑒,尤其“當我們面對世界的殘酷,哪怕世界再殘酷,還有我們,一起面對”。米哈提到,本書以松尾芭蕉的俳句“
昨天喝了河豚湯”為書名,旨在說明:哎呀,昨天喝了河豚湯,今天,我居然還未死。多幸運!未死,就是活着,就是我們繼續尋找方法前行的理由。希望大家可以從本書出發,開始閱讀這些偉大作家們的作品吧。
子 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