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寫教案的小秘訣
談到《教育實習生的修練》,相信大家會聯想到教案的編寫,因為教案是將理論知識在真實的課堂內進行實踐和驗證。這也是這個系列討論的初衷——教案是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結晶。依筆者觀察,不少教師每天埋首在趕教學進度的工作中,沒有“退一步”來分析課程所提供的“教與學”的空間。長遠來說,這種教學狀態也難達成教育的目標。這就是為甚麼筆者一直叮囑要關注每個教學的當下!
本期的討論是超越了技術的層次,而重在思維的層次。換言之,其實步驟不單是做事情的次序,而是通過次序呈現出一種精密的邏輯關係,也就是次序的合理性,這也是筆者所言屬於思維層次的小秘訣。
承接上期,當完成了教學目標的擬訂後,接下來的就是教學的過程了。一般來說,教案的教學步驟縱然叫法不一,但其原則和意涵是相近的,通常包括以下元素:引起動機/熱身/引言、發展/教學活動/引入學習概念、練習/鞏固、延伸學習等。依筆者多年指導實習的經驗和觀察,實習生在編寫教學過程/活動時,在技術層次上的掌握算是不錯的,但卻時常陷入一個誤區——對教學有錯誤的解讀。“教學”原來就有“施教”和“受教”的意涵,而不是英文“teaching”單一“教”的意思。但很大部分的實習生在編寫教案時,主要是處理教師的“對白”或是教師要做的事情,至於學生如何參與課堂,是相對較少關注到的。當然,或許有的實習生或教師並不同意,因為他們有安排學生參與活動。是的,這一類是屬於行為上的參與,但學生在學習情緒、認知上的參與(例如有否促動學生進行思考)都是很重要的。事實上,很多時候基於課堂時間的限制,有些課堂只能是部分學生參與的,所以後兩者的參與就顯得更為重要了。
教師在引入課題/熱身時常採用以下兩種方法:一、對上一節課的回顧;二、引起學生的興趣。其實,沒有所謂“最好的方法”,只有合適與否而已。而合適是指方法、應用與施行對象之間能否達至預期的目標。舉例說,實習生進入教室後,若沒有留意學生的學習狀態,就進入了回顧/引起動機,結果要不是學生反應冷淡,就是學生胡亂作答,不但沒有達成預期目標,還連帶班上的秩序也出現了狀況。那麼,實習生可以怎樣避免呢?正所謂“沒有學就沒有教”,所以教學需要注意學習者在心理和情緒上是否準備好,否則學生接下的學習就沒有保障了。
至於引起學習動機/引起學生興趣,一般來說,實習生/教師都會採用“驚喜”的方式,特別是幼稚園及初小的教師們花很多時間製作教具,以達到效果。但須注意,筆者說的是驚喜的效果,也不一定能達成教育目標呢!舉個例子,在長假期後,很多時候教師都會詢問學生假期去了哪些地方,其實這不是不可以,但這是否已假定了學生一定能去甚麼地方呢?我們不妨換個問法,就簡單得多了,例如:假期中做了些甚麼?教師如果對學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經驗沒有足夠的了解,只靠想像去編寫教案,那麼最大的問題可能是“堅離地”,學生學習時也不會引起共鳴。不少教育專業的學生怕學理論,但試想一下,若沒有教育心理學、教育社會學、教育學的知識,怎能編寫一個切合學生需要的教案呢!
(教育專業實習生的修練 · 五)
黃素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