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培養創新人才的思考
在澳門的發展規劃中,高科技產業被定義爲着力推動四大新興產業之一。與此同時,《非高等教育十年規劃(2021-2030)》也將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作為四大培養方向之一。可見,培養創新人才已成為非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務。一般說來,高等教育因為層次高、應用性強,對學生的創造能力有直接的促進作用。但從整個宏觀教育層面看,非高等教育階段雖然聚焦於文化課程,但由於學生正好處於智力發展的關鍵時期,如培養得宜,絕對能有效地幫助學生建立創新意識和初步的創造能力。所以,在非高等教育階段做好創新人才的培養工作有着奠基性作用。
下面先談談在非高等教育階段培養創新人才的幾點有利因素。
一是沒有統考,教育環境相對寬鬆,有利於因材施教,推行創新教育。澳門現在沒有統一升大考試(四校聯考嚴格來說也不是統考),也沒有各級的統一畢業考試。所以在教學上,學校享有高度的自主權,包括可以較自由地設立課程,制定學生評核制度(考測制度和升留級制度)。因此在教學內容及測評制度上,為學生創造力的培養創設了有利條件,只要設置得宜,推行得法,學校可透過適切的課程和輔導,讓學生在寬鬆中學習,在創造性思考,無拘無束,自然有利於創造力的成長。
二是實施小班制教學,有利於差別化照顧,可以讓學生更好地個性化發展。因應出生率的波動變化,澳門實施了兩輪的小班制,近年雖略有調整,但基本仍能維持二十五至三十五人一班的狀況,與鄰近地區的教育體系相比,我們有班級人數少的優勢。從教育實踐來看,施行小班制,學生人數減少,教師便能更充分照顧到每個學生,重視學生的差異,有效地推行因材施教。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標準化教育”的色彩將持續淡化,“個體化教育”的效果將持續增強。學生得到更充分照顧,有效地揚長避短,學習興趣加強,其創造力將會提高。這是澳門教育體系的一個優勢,也是培養創新人才的一個優勢。
三是重視課外學習,尤其是餘暇活動,學生的多元學習機會大大增加。在《正規教育課程框架》的表述中,餘暇活動正式列入正規課程,並設有下限時數,即意味着學生必須參加適量的餘暇活動,以豐富教育活動。這樣下來,學生勞逸結合,課內課外學習並舉,學生必然學得愉快,其學習動機便得到有效加強。我們只要在餘暇活動開設適量的學術型活動,面向一部分能力強的學生,那麼在高動機的學習情境下,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造力必然提高,再利用其“輻射作用”,影響其他同學,在有效運作之下,澳門學生的整體創造力必然逐漸地得以提高。近兩年,教青局更透過教育發展基金去鼓勵學校開設“綜合應用課程”,以此透過動手操作,提升學習的創造能力。這個課程雖然沒有冠以STEM(科學、工程、數學、教育的混合課程)的名義,但實質上就是鄰近地區流行的STEM課程。筆者相信,只要總結好開辦經驗,再適當加以推廣,必然可以擴大綜合應用課程的覆蓋面,從而提升學生對動手能力的重視。
陳家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