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二月廿九》看內地巡演
尼修斯
《二月廿九》在廣佛交界的演出,主辦單位雖然是商業化營運,但十分用心。在演出前後組織了幾個活動:兩個演後觀眾分享會,其中一個更特別由佛山電台的主持人子風主持,邀請同台以談心節目而著名的主持人邱靜,以《二月廿九》的老人獨居、現代孝道為切入點,和編劇李宇樑展開對談。
在演出前,則組織了一個和廣州多個青年獨立劇團及策展人碰面的圓桌式交流會。由於久未接觸,筆者對廣州劇團的印象,仍停留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劇團主要是有政府背景的如廣州話劇團等,“
獨立劇團”四字極為罕有。原來,以往廣州的劇團一般粗分為:職業與非職業劇團,前者是指由專業人員組成的劇團,以表演為職業;後者則包括純粹愛好者組成的業餘團,文化館、少年宮和大學的話劇組,及鳳毛麟角的民營劇團。但近十年來,文化和經濟急變,非職業劇團亦嘗試接演出工作,不少劇團中也有專業出身的演員,便開始有了“獨立劇團”的稱呼。當日與會者不少便是這種形式,有些放棄原有安定的工作而走上艱辛的劇場之路,有些正職是醫生,一下班放假便到社區推廣戲劇。問到他們受何影響?參與大學生戲劇節、看海外和內地演出的機會增多、小劇場的出現、前輩的劇場精神的感召……理由不一,但感覺便是動起來,雖然聊天時往往都會兜回到經費拮据、不脫一個“窮”字,說時語氣低迷但眼神卻是火紅的。說到獨立劇團,都會提到“西瓜劇場”,它被稱為廣州民間戲劇的橋頭堡,從二○一七年開始,為獨立劇團搭建了一個難得的展演平台。它藏身於恩寧路永慶片區改造後的永慶坊,有濃濃的老廣情懷:麻石路、青磚屋、黑瓦頂、趟櫳門,是廣州唯一的民營黑匣子小劇場。創始人鍾嘉慶是電台主持人,更是一個超級話劇迷,從實施到完工,只用了十五天。開設之後,以免場租、分票房的形式,一直支持着獨立劇團的發展,雖然月月虧本,去年亦因疫情而被迫關閉,但上年十月在沒有政府、財團支持下,仍能重新開張,更辦起西瓜戲劇周,多個活躍的獨立劇團如生白劇場、拿大頂劇團、空殼戲劇工作室、子不語劇團、青林劇社、朱爺默劇工作坊、太陽 · 三人行公益劇社、夢馬劇社都紛紛響應,創作新戲參演,盛況一片。
在交流會上重新認識廣州劇場,是一大收穫。 劇場人的拼搏精神,不只見於獨立劇團身上,和主辦單位的負責人談起票房,對比澳門在推票時的被動,他們更是一票一滴血,在不多的資源中用盡方法。《二月廿九》票房開賣兩天後,在廣州各大劇迷群組已掃過一輪微信群,但銷售速度仍慢,他們便立時變陣,重定連串策略:多元折扣、著名藝評人推薦、找長期合作的十多個本地獨立劇團幫忙在其粉絲觀眾群中推薦、找佛山電台多個節目時段推薦、在幾十個平台渠道鋪宣傳位;甚至已計劃若在臨演前還有門票剩餘,設計當天在門票銷售宣傳的環節……反應之快,跟本澳坐看票房睡的風格,對比強烈。
到內地巡演的澳門藝團漸多,遇到的問題亦不少,單靠政府支持,難以長久,下期是這題目的最後一期,再細述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