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審感言 高中組
廖子馨
本屆中學生閱讀比賽的文章,量多,同時亦有不少質高之作;這對於主辦方和評審來說,無疑是最感寬慰了。
“品讀灣區”這個主題,對於學生來說其實不好寫,因為不是抒發個人感懷即可,還要多少知道大灣區的政策是怎麼一回事,而這種“硬邦邦”的東西豈是一個中學生翻兩三頁紙便能理解的?所以,不少的參賽作品對大灣區的表述自是“人言亦言”,缺乏真正的認識。
這類徵文,最忌就是把相關的政策一股腦抄寫出來——如果讀者想了解相關資訊,直接就去看政府發佈的文件了,不是嗎?我們看獲獎的作品,基本上便只圍繞一兩條相關政策、結合自己閱讀的書籍來陳述個人見解。
這次徵文比賽的文章裡,不得不說部分獲獎同學的確藝高膽大,乍看他們選讀的書籍,全然和灣區沒有什麼關聯,但一行行讀下來,卻是步步緊扣,自圓其說了。另外,也特別想提兩篇劍走偏鋒的文章:大家都高唱讚歌的時候,他們卻提出一些質疑,思考可行性。學生通過閱讀了解世界,培育出獨立思考能力,是我們最喜聞樂見的結果。
湯梅笑
在冠軍作品〈承千載 傳精彩〉裏,黃嘉淳同學從孫中山先生在粵港澳的革命史蹟裏,探尋了大灣區同宗同源的嶺南文化、歷史印記、情感記憶。這便是促使大灣區融合的文化底蘊,是建設“人文灣區”的重要基礎和信心。文章重點地議論了以文化作支點,撬動三地的融合發展。全篇論述扼要,文字流暢。
亞軍作品〈人生到處知何似〉,胡元楚同學從異國女孩子坎坷人生的故事,聯想到自己,幾番比較,自我詢問。從父兄輩在大灣區獲得發展現實中,他意識到大灣區藍天開闊,他找到了立足點,要丟掉迷茫,乘風舉翅。胡同學由人及己,以我手寫我心,表達了年輕人的志向。
季軍作品〈讀凱魯亞克《在路上》有感〉,梁愫同學讀的也是異國他人的故事,認為書中主角迪恩在動蕩中探索生活的方式不適合喜愛安逸的自己,認知年輕人可以在大灣區裏尋求一種安全穩定的前進方式。梁同學坦誠表述,表達得真切,自然;她為迪恩的設計其實是為自己設計,頗見巧妙。
梯 亞
如同過往幾屆一般,今屆中學生讀後感徵文比賽的參賽作品在選取閱讀書籍方面,仍在一定程度上做到“生物多樣性”。一些並不大路、甚至頗為冷門的書籍,都會出現在同學的閱讀視野中,例如《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乾隆皇帝的十張面孔》、《在路上》、《海邊的房間》、《九十九度中》、《早期澳門史論》、《皮囊》、《我與江霞公太史父女:江希文回憶錄》等。這樣的一份中學生閱讀清單,又豈會不令人讚賞、教我大開眼界呢?
或許由於題目所限,不少文章都流於大同小異,唱腔甚為雷同,普遍缺乏個人的真實感受與思考。其實同學做文章,只要不嫌我手寫我心為老套,再配上不俗的文字,不難成就一篇好文。
最後想再重申一點,得獎的文章,自有這樣那樣的得獎理由,然而落選者,卻未必總有落選的足夠理據,而最通常的情況僅僅不過是獎項有限、“送完即止”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