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層解讀法揭開杜甫《石壕吏》
康震“創新發展地”解讀,其實並非全新,發展也不是一空依傍。康震與謝思煒兩位的觀點,本質上是相通的。說得好聽一點,是“潤色鴻業”,是讀出正能量。
我不贊成很多人用辱罵的方式否定他人見解,我主張“以德唬人”,以理服人。
從“知人論世”的高度看問題,縱觀現存全部杜詩,縱觀杜甫一生思想立場,他當然是站在維護李唐王朝利益立場上的。當然有希望人民理解並支持李唐王朝的思想——事實上他也表達過這種思想,例如《新安吏》結尾就稱李唐王朝的軍隊是正義之師,是會照料撫恤百姓的,勸那些有弟子應徵入伍,正在作生死訣別的人們不要過於傷悲,寬慰他們說,郭子儀將軍會如父兄一般愛護他們的子弟。如果不是以“農民起義是歷史的進步”的歷史觀高度出發,去評價杜甫及其詩歌,不得不承認,杜甫的思想立場是無可厚非的,實際上也是合乎那個時代大多數人(包括底層百姓)利益的。
但是,正如整體不能代替個體,杜甫有上述思想,並不等於《石壕吏》表達的就是這種思想。這裏我嘗試提出一種解讀《石壕吏》的方法——三層解讀法。具體做法如下:
第一層,詩歌文本中的基本資訊;第二層,基本資訊背後詩人的基本態度;第三層,在充分尊重詩歌基本資訊和詩人基本態度的前提下,提出合乎情理的新鮮意見。
《石壕吏》詩的基本資訊有:一、作品表現的是詩人某次行旅中的見聞故事;二、故事中的村民有着非常悲慘的遭遇;三、故事中出場的人物,民(老婦、老翁)、吏構成了矛盾衝突的雙方——一怒一啼是矛盾衝突中最鮮明的概括。(五之二)
亞 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