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爾斯泰為何錯失諾獎?
目前全球最有影響力的科學文化獎項——諾貝爾獎於一百二十年前首次頒獎,其中文學獎的得主是不甚出名的法國詩人普呂多姆。普呂多姆出生於一八三九年,獲獎時已過花甲之年,但從百年諾獎史來看,他的獲獎年齡並不算大,去年獲得諾獎的美國詩人格呂克已近耄耋之年。
普呂多姆對十九世紀末以來的西方浪漫主義運動頗為抵觸,而與當時主張遠離現實政治、致力精確唯美之藝境營造的高蹈派較為投合。他試圖創造一種像科學一樣受理性完美駕馭的詩歌。他的努力得到了首批諾獎評委的肯定,他們盛讚其詩是高尚理想主義與完美藝術性的明證,同時極為罕見地,將內心的情感與頭腦中的思想融為一體。
不過,眾多瑞典藝術家與批評家卻對這一個評審結果極度不滿。他們認為,俄國的托爾斯泰才是當之無愧的獲獎人選。的確,在當時健在的各國作家中,托爾斯泰是成就最高的大文豪。諾獎評委之所以捧瓦而棄玉,是因為在他們眼中,托爾斯泰是無政府主義的支持者,他的宗教觀又有些荒誕不經。這樣的評審思路,一方面勉強可以說是對諾貝爾本人所確立的理想主義宗旨的應和與奉行,另一方面則為百年來諾貝爾文學獎評審無法擺脫政治宗教等非文學因素影響開了先例。
為了糾正諾獎評委的過失,瑞典的藝術家與批評家們給托爾斯泰聯名寫了一封致歉信。信中稱,托爾斯泰不僅是萬眾景仰的文壇領袖,也是諾貝爾文學獎的最佳人選。諾獎評委的評選不能代表藝術家的觀點,也不能代表公眾的評價。作為瑞典文藝界成員,有必要指出這一點,以免其他國家會誤認為,藝術受到讚賞,不是因為其卓越品質和非凡造詣。
龔 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