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1年03月21日
第B11版:閱讀時間
澳門虛擬圖書館

屬於庶民的味覺記憶

《巷弄裡的台灣味》 作 者:范僑芯 出 版 社:時報 出版日期:2021年1月

屬於庶民的味覺記憶

已經快一年半沒有“回”台灣,每到深夜便想起台灣的種種尋常小吃曾帶給我的滿足感。雖說澳門現在也可以品嘗到許多台灣食物,但總是覺得差了一點甚麼,畢竟離開了台灣的水土人情,想百分百複製台灣味確實有點強人所難。

倒是最近讀了這本《巷弄裡的台灣味:22道庶民美食與它們的故事》,雖然無法滿足我對台灣小吃的口腹之慾,卻打開了我的求知之慾。書中透過二十二種台灣美食(劣食)的故事,作者范僑芯(筆名佐餐文字)以生活感十足的台式幽默,蘊藏着細節和在地溫情的滋味書寫,還從時空背景、產業結構、口味習性、烹調技法帶讀者一窺這些看似平凡的庶民美食背後的精髓,其實都連結着廣大多元的文化系譜,更含有上百年的文化歷史和庶民智慧。全書分為五輯:“熱帶島國的清涼風情”以五種冰飲類型陳述飲料農業史;“記憶中的經典小吃”以四款深入民心的傳統小吃為例,如何從平凡中吃出不平凡;在“產業才是關鍵”中,試圖從食物折射台灣經濟來時路與其多面貌的發展;“跨越時間的愛恨情仇”以四款台式食物見證人們的國族認同轉變;最後的“飯後解饞的小確幸”,作者用新鮮的目光、雀躍的文字講餐後小食,讀來特別寫意。事實上,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可說非常療癒、歡樂,還勾起很多很多在台北生活的飲食回憶。

也因為她娓娓道來、情理兼備的文字,我才驚覺對這些早已習以為常,曾經每天都在品嘗的尋常台式食物,認識何其膚淺。原來,台灣經典飲品“木瓜牛乳”,因為利樂包的製作技術,才得以將它的新鮮度與風味保存下來;使“手搖杯”大為興盛的飲料封口機,是不忍同梯弟兄打翻上級的蘿蔔湯而遭責罵,才靈機一動的發明。本來屬於蔬菜邊角料的蘆筍皮,卻成為風行一時的“罐頭蘆筍汁”;蚵仔煎醬汁中的味噌與番茄醬,其實是跟隨日本政府而來的;在麵粉中意外混入的番薯粉,卻成為蛋餅Q彈的關鍵;台式百元熱炒除了講求鑊氣、啤酒,還有一道有點奇怪的鐵板鴕鳥肉;鹽水雞如何利用便宜的大批量老母雞,以“滷味攤化”方式走紅於各大夜市;鹽酥雞遲至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才開始流行,竟然跟台灣沙拉油的出現息息相關。還有自成一格、百花齊放的台式冰品如何邁入商品化、網美化;憑藉多年來的民間智慧,虱目魚料理是如何推陳出新,發展出零浪費的多方烹調手法,成為台灣飲食文化的一絕。

讀後不禁在想,我們日常的豬扒包、竹昇麵、燒味、葡式蛋撻、澳門咖喱、沙丹汁、椒鹽九肚魚、杏仁餅、喳咋等,何嘗不是有着豐富的故事,而且離不開我們的日常生活?期待有心人為這些澳門的庶民美食留下更多精彩的文字故事。

子 嬰

2021-03-21 子 嬰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108058.html 1 屬於庶民的味覺記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