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C源於盧旺達大屠殺後之《羅馬規約》
國際刑事法庭(ICC)本來主要調查的地區是非洲。二○一六年十一月起,它開始醞釀對駐阿富汗美軍與中情局人員在秘密拘留所,對在押者施酷刑及性暴力發起正式調查。經過多年搜證,去年三月,調查工作正式立案,引起美國暴跳如雷。
六月,特朗普頒佈行政命令,凍結國際刑庭員工的資產,並阻止他們進入美國。九月,蓬佩奧點名制裁首席檢察官本蘇達和另一位高層人員,指國際刑庭繼續針對美國人,並威脅任何在物質上繼續支援被制裁的ICC人員的個人和實體,將會冒自己也被制裁的風險。明顯想切斷對ICC的財政支援。
國際刑庭馬上發表聲明,指美國最新的制裁措施是干預法庭的司法與檢控獨立性,妨礙面對及處理國際社會所關注的嚴重罪行的關鍵工作;對首席檢察官與另一位法律高層人員的制裁,是對法治的“嚴重攻擊”。
特朗普接二連三的制裁行政命令,引來國際間對美國干預司法獨立、阻止調查美軍暴行,予以譴責。歐盟代表博雷利就在蓬佩奧宣佈制裁本蘇達翌日發表聲明,指美國“企圖阻礙法院調查和訴訟程式,是前所未有令人無法接受的舉措”。歐盟堅定支持聯合國《羅馬規約》,堅決阻止任何阻礙司法進程、破壞國際刑事司法系統的企圖。
《羅馬規約》於一九九八年七月在羅馬召開的國際外交會議上獲通過。這會議的召開,同四年前一宗哄動全球的種族滅絕大屠殺事件有關。
一九九四年四至七月,盧旺達發生了五十萬人喪生的種族大屠殺事件,遇難者多為少數民族圖西族人。當時國際上沒有一個國家出手制止。四年後,《羅馬規約》才誕生。
(拜登的多邊主義VS國際刑事法庭 · 二)
沈 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