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書寫暴力
——讀緬甸詩人科科瑟〈孩童屍體〉
近來緬甸政局動盪,我想起我認識的一位緬甸詩人科科瑟(Ko Ko Thett)。科科瑟參加過香港國際詩歌之夜,那時我和他一見如故,往後也有保持聯絡。我和他做過一場訪問,他往往語出驚人,當談到詩人如何面對自己國家的政治動盪時,他說:“他們想用陰莖在軍方的臉上刺青,但是他們做不到。”
科科瑟一九九○年代初在仰光讀書時開始進行地下寫作。一九九七年,他離開了緬甸,之後大部分時間在世界各地漂流,現在手持芬蘭護照,既用緬甸文寫作,也用英文寫作。他曾說,他既是一個緬甸人,又是所有緬甸人,卻又誰都不是。同為漂流異鄉用雙語寫作的人,聽他這樣說,我也有點感動。
不過,幸好“顧影自憐”並沒有成為我們的寫作題材。科科瑟既寫祖國緬甸,也寫發生在世界各地的悲慘事件。二○一四年八月,科科瑟看到一則很慘的新聞,以色列轟炸了加沙的學校,於是他寫下了〈孩童屍體〉(Child Corpses)這一首詩。這首詩中還寫到猶太孩童走進毒氣室的一幕。
孩童屍體
死去的
孩童
是
省事的
他們不暴躁
他們不留下遺囑
一副孩童的棺材
是輕省的
如果棺材
是一種迷戀
死去的幼童
同
意
紙板箱或
毯子
在
大
墳墓裏
孩童
安息
比
父母
更平和
走進毒氣室的
孩子
想
他們去吃
一餐飯
淋浴後
無憂無慮的
孩童
是
從六個月起
大多數
嬰兒
能夠
一睡
到
天
明
(鄭政恆 譯)
詩的內容讓人動容,讀來悲傷不已。科科瑟有意制約自己的情感,不讓自己先入為主地為事件作出解釋。此外,詩的形式更讓我感慨。這首詩的詩行極短,但又長短不一,表現出一具具孩童屍體排列成一行的形象。科科瑟的詩讓文字描寫的情景呈現出來,把空間讓給讀者,自然而然地強化詩作引人共情的力量。
科科瑟的詩沒有呼天搶地,更沒有口號成篇,有意以非暴力的詩反抗詩中暗示的暴力。暴力不一定是拳拳到肉、槍槍攞命,有時它只是一種晦澀的感受。詩人要有對暴力極度的敏感,才能夠通過暗示的方法來書寫暴力,特別是那些隱藏在日常生活中的、看不見的暴力。他曾說,在我們生活其中的世界,這種微觀的暴力與日俱增,詩歌遲早都必須面對它、暴露它、反抗它。
宋子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