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1年03月02日
第B12版:新園地
澳門虛擬圖書館

(克萊因瓶)物

怎樣才能描述這超乎想像、席捲一切的物慾呢?那些喋喋不休的直播間(主播甚至不敢中途去一趟廁所)鼓勵着、哄騙着,乃至於威脅着觀看者去消費、去購買。那些手機一旦開屏就會如影相隨的廣告,它們只持續幾秒:《搏擊會》的主人公將短暫的色情畫面剪輯入電影膠片裡,而廣告商則是將手袋、裙裝與護膚品剪輯進我們的生活裡。那些鼓勵借貸的話語,如同蛛網,織在地鐵的吊環扶手上,織在地下過道裡,織在一切名牌廣告的反面——它們的保護色是分期付款,毒液則是永不停歇的高昂利息。

社交媒體不知羞恥地展現着這種金色的理想生活,理想生活存在於以下場景裡:潔白的私人海灘、米芝蓮三星下午茶、巴黎落地窗外遙遙可見的埃菲爾鐵塔、咖啡與切片牛油果沙律,等等等等。它們是依靠聚光燈與電腦特效調配出的樣板照片,販賣的是一種幻覺。宜家靠它們推銷家私,網絡紅人靠它們吸引粉絲(網絡紅人的英文是“influencer(影響者)”,即巧妙地鼓勵人群進行消費的意見小領袖)。

在梯亞寄來的法國小說《物》裡,作者是這麼說的:“……慾求超過購買力,這在他們所屬的世界中幾乎成了一種規則。這規則不是他們自己制定的,是文明頒佈了它:廣告、時尚雜誌、展示會、街頭的表演……”

這本副標題為“六十年代紀事”的小說,雖說寫的是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法國,然而直到如今,那物慾的狂熱依舊不曾衰竭。因此,《物》是觸目驚心的。它講述了一對剛剛走出大學、進入社會的年輕男女的故事。他們渴望着富裕的生活,但不願在工作中喪失自由,於是被卡在現實與幻想的夾層之中:“慾望的膨脹使他們陷入了癱瘓……”

(上)

李 懿

2021-03-02 李 懿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104047.html 1 (克萊因瓶)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