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非忠恕難舉大業
《管 · 樞言》:“先王用一陰二陽者霸,盡以陽者王;以一陽二陰者削,盡以陰者亡。量之不以少多,稱之不以輕重,度之不以短長,不審此三者,不可舉大事。”要理解這段文字,首先要從“陰陽”兩字着眼。陰與陽,本指向日和背日,是明與暗的相對,引申而為天地、晝夜、日月、寒暑、男女的相對關係,認為天地萬物都是陰陽相結合而成。先王用一陰二陽者霸,因為陽多陰少,刑尅少而生長多也。星相學家相傳巳、酉、丑,刑在西方;寅、午、戌,刑在南方;亥、卯、未,刑在東方;申、子、辰,刑在北方。刑尅是指十二辰的刑殺。陰主刑尅,陽主生長,是故先王用一陰二陽者霸,因陽多陰少,刑尅少而生長多。盡以陽則無刑尅,故而王也。一陽二陰則陽少陰多,故被削弱。盡以陰則皆刑尅而無生長,故亡也。如果說:陽為德,陰為賊,即是說:陽為建設;陰為破壞,則更易理解。
話題一轉:“量之不以少多,稱之不以輕重,度之不以短長,不審此三者,不可舉大事。”這指為王者的風度,不錙銖計較於利害之大小長短之間,此三者寬以待人,胸襟宏闊,心有忠恕,否則,不可以舉大業。
文章又說:“能戒乎?能敕乎?能隱而伏乎?能而稷乎?能而麥乎?春不生而夏無得乎?”戒,謂戒愼;敕,指整修;隱而伏謂居易俟命,國無道則居隱。總的來說,是問:能戒愼名利,戒愼惡習嗎?能整修自身德行嗎?能居易俟命,居隱自賢嗎?這麼連問,旨在戒飭利祿之徒,勸其修習聖賢之道。
稷與麥五穀之總稱。問:能從事農耕?昔聖賢如后稷,終身奉獻於農業發展,不必依賴利祿,以此黽勉後人。“春不生而夏無得乎?”問:“春不耕,難道夏有收成嗎?”也有說,“乎”字是誤衍,是直接地說:“春天不耕耘,夏天便沒有收穫。”
冬春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