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氣騰騰的布衣天子
劉裕過去患有的“熱病”,是否就真的是感染性疾病導致的“發熱”?恐值得商榷。魏晉南北朝時期,正是中國古代丹藥學說興盛之時,寒食散(五石散)在士大夫和貴族中頗有市場。這些神奇的藥方據說可以清熱解毒、延年益壽、“神明開朗”,到底是哪五種石頭或配方,史書和醫書記載都有差異。有些處方顯示有礜石,更古老的處方甚至有雄黃。
古人也意識到這“藥”的副作用,這些東西服用後全身酷熱難當,必須以陰寒食物來抑燥火,故名“寒食散”。如南梁的張孝秀在服寒食散後,“盛冬能臥於石”。身體燥熱,有時要吃冷食(酒須溫)、洗冷浴及步行來發散藥性,還有的使用者“隆冬裸坦食冰,當暑煩悶,加以逆咳,或若溫瘧,或類傷寒,浮氣流腫,四肢酸重”。
這,與劉裕的“熱病”何其相似!
其實,含有砷的礦物雖然不一定就是具有劇毒的砒霜,可短期致死,但長期攝入終究非常不安全,日積月累可致慢性砷中毒。慢性砷中毒的一個表現就是周圍神經損害。這時候,患者並非真的存在體溫升高,而是神經系統調節出現障礙,感覺功能失常,由此便有些中毒者常抱怨渾身燥熱。當他們被冰凍之物刺激時,周圍神經系統會麻痹,從而讓病人暫時獲得解脫。
當然,砷中毒不僅僅損害周圍神經系統,對肝腎、血液等都有嚴重的破壞,對全身各個器官都能侵蝕,“浮氣流腫,四肢酸重”,終有一天會總體爆發,奪人性命。
劉裕雖然生活節儉,但他的健康觀念還是落後、蒙昧的。作為布衣起家的暴發戶,劉裕深知自己在他們眼中的卑微地位。為拉近自己與士族的距離,“跟風”服用士族最時髦的寒食散,或許也是劉裕不得已而為之的權宜之計。(三之三)
譚健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