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1年02月16日
第B10版:教思
澳門虛擬圖書館

學一種世界語——手語

學一種世界語——手語

新年新景象,祝願大家諸事大吉!

去年因疫情緣故,不少朋友發掘了在家烹飪的興趣,晉升為家中“廚神”;也有不少友人在這期間學習一種外語,在不能外遊的情況下,藉着學習語言去感受外國的文化和氣息。不論是甚麼原因,能在抗疫期間保持着積極和主動學習的心態,是值得讚賞的。盼望在新一年裡,否極泰來,大家亦能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生活中的挑戰!

最近,筆者出席了一所學校舉辦的教職員工慶祝新年的活動,期間不同學部的教職員工都表演助興,甚是熱鬧。當中,學校的資源教師們(r-

esource teacher, 在校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提供支援)表演歌唱節目,並配合“手語”(sign language),帶出共融的訊息,實在很有意思。筆者一邊欣賞節目一邊思考,雖然手語因應不同文化和地區有所差異,但廣義而言,也算是一種世界語言。為何當我們選擇學習語言時,卻很少會想起學習手語呢?很多時候學習的取向大多是基於興趣,或是以實用主義為本的,譬如說,不少人學習外語是為了興趣或是方便旅遊,也有人是為了符合職業的需要或是提升就業競爭力等等。這其實並無不妥,亦是人之常情。

不過,如果我們從融合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也有被翻譯為“全納式教育”)的角度去思考,這又是一個很值得反思的議題了。首先,大家應如何看待手語呢?是一種職業技能?或是一種溝通和交流的語言?其次,融合教育到底是一個怎樣的操作概念呢?針對前者,手語既可是一種職業技能,但同時也是一種溝通的語言,只不過現時大多作為特定職業的溝通語言而已。此話何解呢?現時懂手語的人大多是從事與特殊教育相關的工作者,手語屬於小範圍的職業需要和技能,在社會上並不普及。至於後者,與前者的普及程度有密切關係,即是說,“融合”到底是怎樣才會發生呢?舉例而言,當一所學校只有數位教師能與有聽覺障礙的學生用手語溝通時,這算是“融合”嗎?將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安置在主流學校是融合精神的第一步,但是如果沒有足夠的支援,就只會停留在精神的層面,對普通學生和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都不一定是好事。所以請大家千萬別將融合教育簡單化!那麼,怎樣才算是真正的融合教育呢?

筆者知悉,澳門有一所學校,幾年前開始招收有聽覺障礙的學生,但其實全校也只有幾位有聽覺障礙的學生而已。為了給學生提供一個更良好的學習機會和環境,學校全體教師在教學前須先接受手語訓練。而且,開學後,普通學生也會在課堂上學習手語,好讓他們可以跟有聽覺障礙的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學校的這個做法就充分展示出融合教育的真正意義,即採用一種全納式的方法、氛圍和配置,讓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孩子能融入到日常生活當中。事實上,只有更多人懂手語,才能將聽覺障礙人士的世界聯繫起來;也只有更多人願意多走一步,融合教育才能夠真正的到位!

黃素君

2021-02-16 黃素君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101559.html 1 學一種世界語——手語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