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1年02月16日
第B10版:教思
澳門虛擬圖書館

“放手”也是愛

“放手”也是愛

即將畢業了,筆者開始踏上求職之路。“去北京這麼遠,不准去”、“這份工要經常加班,你受不住的”、“回家去考公務員吧”……意料之中,每次跟父母談起工作所獲得的回應都如一盆無情潑來的冷水。對於這些傳達着“為你好”、“就聽我們的”等話語,筆者也從一開始的耐心回應,變到如今的麻木應道:“嗯,我自己有分寸了。”漸漸地,筆者不想再與父母進行生活瑣事以外的交談,擔心深度的交談反而會換來更多否定,也不想每次都以“算了,以後不告訴你們”、“可不可以相信我”等結語不歡完場。

上述情況時常讓筆者感到矛盾,一方面想掙脫父母那雙無形牽制着、不讓我獨自行走的手,但另一方面又擔憂掙脫後會令父母傷心、失望。為甚麼父母總是不肯放手,不肯給予孩子多一些信任和自由呢?

談到“放手”,筆者想到嬰兒蹣跚學步的畫面。沒有人一出生就懂得如何走路,在學步的過程中少不了父母那雙碩大、溫暖的手護航。在父母緊緊的牽引下,嬰兒安全地從匍匐爬行,發展到能站起來行走,一次比一次走得更穩,真讓人高興!但同時,持續的扶持也可能無形中使孩子失去了很多獨立思考、探索事物和鍛煉平衡力的機會。我們不妨試想另一個場景:家長放開雙手,在不遠處張開懷抱循循善誘,看着孩子雖然踉踉蹌蹌,甚至跌倒哭鬧,但在家長的鼓勵下又再次爬起身走,不也值得感動和為之鼓掌嗎?緊牽的手,的確可讓孩子免於摔倒,但從不跌倒、未曾受傷的孩子又怎能體驗到摔跤之痛,從而習得預防摔跤的方法和行穩致遠的智慧呢?這些痛的體驗,正是幫助孩子日後獨立成長的寶貴經驗啊!

事實上,緊牽的手除了給孩子帶來安全感,也為家長帶來安心。但孩子學會了走路後,若家長的那雙手仍不捨放開,一直穿插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那麼孩子的每個想法和選擇都會受到家長的牽制。家長們想將孩子塑造成心中期待的樣子或是小心地呵護着,這是能理解的,但這可能讓孩子產生想要擺脫牽制的反叛心理或是拒絕成長的依賴心理。最後可能導致雙方都勞累,讓心與心的距離越來越遠。父母對孩子傾注的愛和關懷之深毋庸置疑,但筆者想在此呼籲,若是愛,請放手!

“放手”並不是不愛,而是愛得更深層、更睿智、更長遠的表現。“放手教育”對家長來說,可能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放手”不等於撒手不管、放開對孩子的關注。那麼,何時該放手?該怎樣放手?放手的度在哪裡?這些都是要去認真思考的。

父母不妨嘗試從小事做起,如和孩子一起挑選玩具,和孩子商量要吃多少蔬菜、幾點睡覺、多久收拾一次玩具等與他們相關的事宜,在生活小事中提高孩子的參與度、給予其自主選擇的權利。同時,家長還應重視與孩子之間平等的交流,對孩子待人處事的想法、態度等有足夠的了解。那麼,當孩子在求學、交友、工作、婚姻等大事選擇上,父母也能夠在對孩子的了解和信任的前提下,換位思考孩子的想法,從而給予恰當的引導和鼓勵。相信孩子在愛與信任下,也能更勇敢地作出自己的選擇。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尤其是社會經驗不足、對外界又充滿好奇心的孩子,犯錯的機率更高,父母應以平常心看待孩子的過錯,給予他們恰當的包容和引導,讓他們更明白獨立和承擔的意義,領悟從錯誤中學習的重要性。

放手不是不愛,而是釋放愛的更多可能。孩子年幼時,家長適當的牽手和引導可以讓他去了解這個世界,形成基本的認知;孩子慢慢長大後,家長恰當的放手,站在身後默默地凝望,可以讓其自由奔跑,走向更廣闊、多元的世界。放手,讓父母對孩子的愛不受制於那雙無形控制的手,而是回歸到最淳樸的關愛本身,這樣才能讓心與心之間的距離拉得更近!

劉錦屏

(澳門大學教育學院黃素君副教授供稿)

2021-02-16 劉錦屏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101557.html 1 “放手”也是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