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1年02月16日
第B10版:教思
澳門虛擬圖書館

對“加強創意及科技教育”有感

對“加強創意及科技教育”有感

回歸後,為了社會未來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澳門特區政府通過訂下一系列的法律條文,推動科學教育落實到學校基礎教育階段,如二○○六年的《非高等教育制度綱要法》、二○一四年的《本地學制正規教育課程框架》、二○一七年的《初中自然科學基本學力要求》、《高中自然科學基本學力要求》。回顧過去十多年,即使社會資源不斷投放於發展科學教育中,但筆者發現每年本澳高中畢業生選擇修讀理科專業的人數比例沒有顯著提升,近年只維持在百分之十四左右。在資源投入與學生產出人數不成正比例的形勢下,慶幸當局適時推出“非高等教育中長期規劃(2021-2030)”(下稱《教育規劃》),文本其中一個重點方向是“加強創意與科技教育”,應能為澳門科學教育界發展提供一支強心針。

筆者認為《教育規劃》是澳門特區政府自回歸以來首次為科學教育發展提出了具體的方向。在上一個十年的規劃中,文本中只提及培養“創新思維”,具體字句為“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和積極思考的態度,以及勇於創新的精神,發展他們的獨立思考和批判思維能力”,本人覺得這只算是一個願景,對前線教師們來說卻沒有一個明確具體且落實的方向。而現時推出的《教育規劃》中就在“課程教學、競賽活動、智慧校園、師資培訓”這四方面皆有着墨,為本澳創意與科技教育發展提供有利的環境。

課程教學:現時已不停強調跨學科領域的合作,過去教師只是專科專教,但由於未來社會對跨學科的發展需求日益增大,學校課程也應隨之改變。幸好在前幾年“課框”出台後,多間學校已一直在探討如何開展綜合科學科(即物理、化學、生物合併),為實施跨學科教學打下良好基礎,教師們在心態上也慢慢適應綜合科學科的日常教學。正如《三國演義》中的名句“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現時所講的不單是自然科學的合併,而是自然科學、數學科、資訊科技科三者的合併,也許這真是理科的大整合!而且要求學生要具備應用知識的創新能力,至於如何實施學科整合,對學校和教師來說實屬一大挑戰。也許坊間會有聲音認為能“以不變應萬變”,但筆者認為“跨學科”在未來十年內是逃不掉的。

競賽活動:其實本澳的科普類比賽眾多,也有賴社會各組織和社團為科普類競賽提供多元的發展平台。《教育規劃》中提出“優化科普和科技競賽活動”,即政府未來計劃牽頭優化整合本澳科普學界賽,筆者相信未來更重視的是創新科技、機械人競技等競賽活動。不過現時本人對科普學術類的發展前景感到擔憂,未來注重的是動手操作及綜合應用,而學生也許會輕視科學理論知識的學習,希望這只是筆者的多慮。

智慧校園:“智慧城市”、“智慧校園”等具“智慧”的字眼近年已融入大眾內心,希望未來在硬件和軟件上能逐步到位。《教育規劃》中提及到“培育學生未來所需的人工智能素養”,筆者十分認同引入“人工智能”教學。眾所周知,人工智能是現時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重要技術組成部分,學生就是社會的未來,而未來的人類對人工智能認識必不可少。學習人工智能已不算是甚麼“高、大、上”的事情,而在中小學階段,人工智能教學不代表是編程教學,學生在此階段可先認識人工智能的視像識別和語音識別在生活中的應用,以及當中與背後大數據之間的關係,讓學生對人工智能不再陌生,迎合未來的需要。

師資培訓:在師範培訓中的學習,絕不是一勞永逸的!世界在變、社會在變、學生在變、課程在變、教學方式都在變,而終身學習就應是永恆不變!面對澳門未來十年的教育發展,教師不斷接受培訓也是難免的,我們經常訓勉學生要“努力讀書”,而教師也應有責任“裝備自己”,否則也會被社會淘汰。筆者希望政府在優化教師發展問題時,可鼓勵前線教師多主動參與課程本地化教研工作,把本澳教師教研成果整合起來,以及提供多元分享平台,讓更多年輕一代教師學習並繼承澳門教育發展的大業。

黃響麟

2021-02-16 黃響麟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101556.html 1 對“加強創意及科技教育”有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