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下全球大學的挑戰與省思
從去年初新冠肺炎全球蔓延之後,世界各地的大學陸續關閉校園,改採線上授課方式,讓原本人潮川流不息的校園,一夕間歸回寧靜,許多學生甚至被迫必須返家靜候通知。到了六月的畢業季,全球許多大學更因為疫情而史無前例地將畢業典禮改成線上舉辦,讓許多期待一輩子才能一次大學畢業典禮的學子與家長們,只能守在電腦熒幕前,聆聽師長的祝賀,也沒有機會上台領畢業證書與跟同學擁抱道別。對二○二○年的大學畢業生而言,將是終生難忘的一段記憶。
另一方面,大學歷經近一年來的線上與實體輪流授課形式,許多人都發現無論是線上、實體或兩者混合教學,效果各有利弊,主要需看課程與科目特性、教師教學風格、學習者的習慣,學校網絡設備,線上教學支援系統,甚至校園或學生住家的網絡設備與容納量。遺憾的是,受限於全球各地網絡鋪蓋率及品質差異等因素所影響,許多線上授課經常會遇到網絡不穩定或突然斷訊問題;班級人數眾的課程,教師無法看到每個學生的面孔,較難進行有效互動。至於像課堂分組討論,與實驗等必須動手操作或親身體驗的課程,也變得較難進行。與全球其他地區相比,兩岸與港澳地區的網絡普及率相當高,按理可以趁網絡教學,大量引進科技來增加學習的創新元素。只是仍有許多大學教師與學生不習慣線上授課方式,有些學校在疫情減緩後,仍然恢復師生重回教室現場上課方式,可見即使在大學階段,線上教學仍舊有其限制,一時之間仍難以取代教育現場中學生對於知識、情感與技藝等的需求。
最近,美國總統拜登一上任,就要求聯邦政府的疫情紓困方案,要加強各級學校的防疫資源分配,以確保學校可以安全無虞地開學與正常上課。此外,著名的美國加州大學系統總校長,本身也是醫生的Mike Drake曾提到: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尚未獲得有效控制前,大學如要重新開學與實體授課,最重要的是要確保所有大學師生的生命安全。他去年上任後就呼籲加州系統九所大學中的近三十萬學生與數萬教職員工,必須依照規定戴口罩,勤洗手與保持社交安全距離。他認為只有等到疫情受到控制,美國的經濟才能夠重新發展,高等教育的正常運作才有可能。的確,過去一年全美大學因為疫情,而改為線上授課形式,引起許多學生不滿,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學校歸還所繳的部分高昂學費。也有研究顯示,在這段期間,許多美國大學生因為長期社交隔離,心理疾病比率大幅攀升,造成如服藥過量,甚至發生自殺等不幸事件。
儘管如此,更有研究顯示,年輕人感染新冠肺炎之後症狀較輕,甚至成為無症狀的感染者。許多大學生,仍然喜歡舉辦各種派對等人潮聚集的社交活動。導致從去年八月大學陸續開學以來,新一波疫情在年輕人身上迅速蔓延開來,包括美國、英國、日本等許多國家的大學,都陸續出現師生新冠肺炎感染而被迫再度關閉校園,重新改成線上授課等情事,令人疏忽不得。
新冠肺炎不僅影響大學的開學與正常運作,讓許多國際交流與學生招募因此而中斷,造成大學營運重大的財務缺口,凸顯原本因社會不公而連帶影響的就學不公與就業困難等問題。包括台灣在內的許多大學,都因為部分境外學生人數的大量流失,而倍感辦學壓力。這也讓人重新思考:“大學真的是每個人都必須上的嗎?”這一問題。澳洲獨立研究中心主任Tom Switzer 曾經公開呼籲,新冠疫情同時也提供各國公共政策新的省思機會,如:歐、美、日、韓等,大學數量是否太多?各國在面對疫情中更需要培養能夠解決問題、願意動手幹活的下一代!相對其他歐美國家,德國此次疫情防護得當,其失業救濟等紓困方案,讓產業不至於大量裁員。基本上保住年輕世代的就業機會,避免造成新一波的社會問題。由於德國重視技職教育的發展,鼓勵十八歲高中畢業生進入職業教育系統,學習個人一生中的關鍵能力,而不是忽略個人興趣與性向,在普通大學虛度歲月。可見,新冠肺炎也提供了大學如何解決人類防疫困境的省思機會。
周祝瑛(台灣政大教育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