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的真假與價值
說過《管子》的“德”之後,文章說:“民知德矣,而未知義。”所以這一章就要講義。義為何物?一般理解是非常正面的東西,像馮煖為孟嘗君市義而歸,因為在馮煖眼中,財主佬的孟嘗君是沒有“義”的,因此要代他買。這麼說,“義”是有價的商品。不過,朋友中拍一下膊頭,要你捱“義氣”,則“義氣”的同義詞是“免費勞動”。這種“義氣”可一不可再,要朋友長期捱義氣,結果朋友也做不成。因此,“義”的另一個意思,是“假的”。如“義父”是非親生的親屬關係。又如“義肢”,是假手假腳。
義,既是無價的、免費的,又是很值錢的;義,是真實的,卻又是假的,教人摸不着頭腦。且看《管》文:“民知德矣,而未知義,然後明行以導之義。”好一句“明行以導之義”,即是說,由統治者身體力行,以身作則,“義”給百姓看。其潛台詞是:“統治者不仁,欲求百姓行義,難矣。”《老子》第二章:“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最重要的一點是“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這是說:生養萬物而不據為己有,作育萬物而不自恃己能,功業成就而不自居功,不自我誇耀。
《管》文說義,謂義有七體。七體者何?曰:“孝悌慈惠,以養親戚;恭敬忠信,以事君上;中正比宜,以行禮節;整齊撙詘,以辟刑僇;纖嗇省用,以備飢饉;敦懞純固,以備禍亂;和協輯睦,以備寇戎。凡此七者,義之體也。”
七體是甚麼?簡單的說,不外是孝、忠、禮、檢、儉、樸、厚。一言蔽之是忠君愛國,以禮待人,勤儉持家,嚴守紀律,團結禦侮。結論是:“夫民必知義然後中正、中正然後和調,和調乃能處安,處安然後動威,動威乃可以戰勝而守固。”
故曰:“義不可不行也。”
冬春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