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慮愁眠
父母對下一代的影響,絕對是一生一世的。一些精明的家長,為免孩子弄髒雙手,不讓他們做家務。為怕小孩把廚房燒燬,不准他們用爐火。為防子女受情傷,禁絕他們與異性交往。短期來看一定成果美滿,但長遠而言,這樣是愛還是害就難說得很了。
又有一種現象稱為“預期自我實現”,例如怕孩子吸煙就終日在他面前提及自己如何討厭煙民,擔心子女拜金便不停灌輸金錢萬惡的大道理,不想小孩誤交損友便嚴格過濾控制他們交友,然後把這些“愛意”演變成壓迫。即使他們並沒有行差踏錯也天天責罵,日日提防,直至把子女推向他們預期的錯誤為止。由於“預期”真的實現了,所以子女過得越慘,這些父母內心反而會越覺得自己了不起。
清代小說家李汝珍在《鏡花緣》中寫過一個“伯慮國”,這個國家的人擔心睡眠會變成死亡,於是全部不肯睡覺。即使有人睡了,旁人也會把他弄醒,終於有人捱不住而倒下了,果然一睡不起。既然已經得到證明,人們當然會“加大力度”拒絕睡覺,結果是令更多人長眠不醒。“伯慮愁眠”的教訓簡單來說,就是憂慮不但沒有起實際作用,有時還會令人跌入悲慘的困局。
以下的典型人物你絕對不會陌生:為怕做錯決定而永遠只講模稜兩可的話,不想負責任所以全方位卸責,無法接受自己會輸所以絕不參與競爭,擔心有機會做錯事所以堅持白支薪水不辦實事。這類立於“不敗之地”的“精英”遍及各行各業,他們不事生產,顢頇無能,一無是處,還不時會提出九成不會發生的憂慮來拖大家後腿,令真正在做事的人忙得團團轉。
這樣的觀察總是十分有趣,見得多了你就會明白何謂“結構性問題”,也會了解杞人憂天是多麼可怕的事,這真像一場集體的夢魘啊!
寂 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