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峰施工減道路工程影響
彈丸之地,掘路工程何其多,居民見慣不怪。疫下經濟低迷,當局今年加大基建投資,道路工程較去年增兩成,涉及主幹道工程共計有五十五項,未來一年交通壓力可想而知。
新年伊始,為配合氹仔奧林匹克圓形地行車天橋及周邊路網建造工程,周邊道路“大兜亂”,並設多處交通燈號的臨時交通措施將持續半年。昨首日開始,雖為周末,但交通頗擠塞,相信平時上班日該處交通勢必“死火”。
自輕軌氹仔段上馬後,作為往來澳氹及路氹城交通樞紐之一的奧林匹克圓形地,向是塞車黑點。好不容易輕軌落成,該圓形地及周邊路網又迎來重整及興建行車天橋,一八年五月動工,料今年十月完竣。頻繁的路面工程,現場交通一直未好過。今次為期半年的“大兜亂”,加上基馬拉斯行人天穚尚未完工,運動場圓形地周邊都有大小工程,兩個鄰近的圓形地輪流“發功”,難怪街坊慨嘆“出行黑暗期”無日無之。
為期半年的慕拉士下水道重整工程亦已開始,雖然工程分六階段展開,但作為北區主幹道,塞車在所難免。道路工程遍地開花,本已不堪負荷的道路網再添壓力。
無可否認,疫情下,旅客量減少,當局趁機完善基建、改善路網,長遠而言,有利疫情過後經濟復甦,亦有利於本澳持續發展。但多個大型道路工程同時展開,道路擠塞勢必加劇,直接影響居民的正常生活。
當局多項道路工程,都是社會期盼已久、紓緩交通壓力的重要工程,建設過程必然“陣痛”。但當局有責任將“陣痛期”的傷害減至最低,除抓緊工期和加強監督,在可能範圍內盡量延長每日施工時段;節假日車流量稍減,開展能在短期完成的路面重舖工程等,都有助紓緩因大量工程同時進行而造成的交通壓力,減低居民怨氣。
完善路網,是解決本澳交通問題的關鍵。當局加緊落實跨海通道、行車天橋等大型基建,亦要協調好先後次序、錯峰建造。普羅大眾亦可配合綠色出行、錯峰出行,以減輕路網壓力,應對今個“掘路年”。
夏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