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詩人“並非虛擬”的鏡像
我看見一張面孔,和我有些相似
我拉住他的胳膊
要把他帶離威嚴的行列……
——姚風《在兵馬俑中尋找祖先》
在迷信“科技”與“權威”的當下,“理性”往往被盲目地鍍上“真理”的外殼,反觀我們與生俱來的直覺、想像與感知,卻常遭忽略,或被拆解得支離破碎。人們彷彿再也沒法重組一個本來完整的自我,就像那張曾經擁有豐富表情並和我們相似的臉,也在不知覺中被送進了麻木、僵化的行列。
在“並非虛擬”這個以攝影為主,同時融合水墨、裝置、詩歌及混合媒體的展覽現場,我們似乎看不到作者刻意營造的主題和重心,卻能感受到那份似是漫無目的、隨手拈來,而且未經深究的自由的衝動。作品中,詩人彷彿透過心中的三棱鏡,以不同的切面,或直接、或間接地反映出當今現象世界中的隔膜、荒誕與抽離。
無疑,每座城市都像一個巨大的劇院,同時又被分割出不同的舞台角落:這裡可以是一處空蕩蕩的雨後廣場,也可以是重重透鏡折射出的超現實櫥窗。在大小舞台中,每位演員天天都在上演相同的戲碼,而姚風,總是選擇人跡稀少的角落,透過有如閃電般的神會與接觸,把擦身而過的瞬間凝固下來,讓一張張被生活經歷塑造的面孔,還原回社會制度之外的自然狀態,繼而構成遊走於時空感受的片片段段。
此刻,幽默亦化身成飄忽的精靈,在不知不覺間走進作品呈現的不同語境之中:
是哪個屬於地獄的王八富翁,膽敢撕毀能通鬼神的冥府鈔票?
明明昨天經已拋掉的那些曾經心愛舊物,為何再次出現眼前?在茫茫大海飄浮的垃圾清單中,詩人又為何選擇了我?
一隻渴望自由的鳥拆毀了籠牢,只留下編了碼的未來;而兩隻竹枝結構卻因為擁有新的美學意義而得到了真正的重生。
幾根銀針,竟讓五千年東西方文明得到了統一!
上述問題,相信每位觀眾早已有自己的答案。最後想說的,是其中一張照片特別吸引我:一位穿着傳統戲服的年輕女演員,清秀嫻靜,佇立在王羲之《蘭亭集序》瀟灑脫俗的大型書法背板前,默默地凝視着薄薄的手機,似正發送某個穿越古今的神秘訊息。此情此景,確實讓人萌生無窮的想像與思索。
在姚風作品面前,觀者彷彿看到一片充滿感性且清澈無瑕的心靈之鏡,在幽幽地折射出大千世界的七色投映與表情,而這些幻象,均出自一位詩人感知深處的直覺,且都“
並非虛擬”。
二〇二〇年重陽過後
策展人 吳衛鳴
並非虛擬─姚風個人藝術展
展場:婆仔屋文創空間
展期:23/12/2020-21/2/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