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0年12月14日
第C06版:視野
澳門虛擬圖書館

統一的大業

德國東西兩邊心牆再起

統一的大業

想不到一個新冠肺炎,令德國的東邊與西邊再次出現鴻溝,就在德國統一三十年之際。東邊經濟一直落後於西邊,企業向西遷移,人口下降,因而少受疫情影響,但西邊人口愈見稠密,傳播力強,人民反對政府收緊防疫措施的示威不時發生,東邊的人則對西邊的人的態度大感不滿。

上兩月適逢東西德統一三十周年,由於疫情,慶祝紀念活動低調進行。但去年柏林圍牆三十周年一樣低調,不知為何,德國人對上述兩件重大歷史事件,已無復過去的熱情。

德國人緣何熱情降溫,這可能與近年政經環境出現低潮現象有關,大家都感迷茫。正如出身東德的德國總理麥克爾所說,德國於一九九○年十月在形式上的統一已經完成,但德國的人心統一,仍舊還沒完成。

三十年了,不過對於統一人心的年月而言可能仍很短淺,當社會受外在環境影響而發生變化,民心便再受考驗。例如今次疫情、貧富差距和難民議題等等,讓右翼民粹主義有了市場,東西德之間的隔閡也因文化、經濟與政治衝突日漸浮現,心牆便慢慢築起。

一九八九年柏林圍牆倒下的象徵意義,當然不言而喻,人民追求自由的力量壓抑不住,讓人深受鼓勵。可是,隨着時間再思考其實際的意義,卻已經有不同看法了,那就是資本獲得自由,人民在自由之路上仍漫漫而修遠兮。

不過,觀乎歷史,德國人勇於正視自己的問題,我們甚至認為紀律和理性就是他們的民族性。但這個民族在歷史中也出現過非理性的納粹暴行,可幸他們最終能以理性作出深切反省和糾正,而且成為近年接收難民的最大人道國家。

德國國情和歷史無疑十分複雜,內在矛盾不斷湧現,即使目前德國亦面對民族主義回巢的困擾。反伊斯蘭運動愈來愈橫行,難民議題也走到了十字路口,對經濟平權的吶喊此起彼落,這個社會絕對不和諧。可是,無論有多少爭議,德國最後都能靠着紀律和理性重新出發。

例如她歷經了兩次世界大戰失敗,還是能夠在廢墟中再次站起來,八九東歐劇變後迅速與東歐大和解,而且完成東西德統一大業。她的胸襟和氣魄讓她成為歐洲的心臟、歐洲經濟的火車頭,這不就很值得我們去研究嗎?

德國的成功之道,最使我們信服的就是她的理性傳統。有不少人指出,德國一直存在着“爭論文化”(Streitkultur),而德國人深信,即使社會多麼撕裂,仍不可放棄據理力爭的機會,只有理性的爭論才能釐清事實,維繫成熟的民主政治,並令國家和社會邁步向前。

正如德國啟蒙時代哲學家康德所說:“要有勇氣使用你的理性!”又如馬丁路德在“海德堡爭辯”(Heidelberger Disputation)中指出,爭辯的意義並非一味駁斥,而是要劃出歧異,在其中獲得啟蒙,並尋找出讓大家都得以和平共存的生活方式,這條道路並不平坦。

被視為法蘭克福學派當代偉大德國思想家的哈伯瑪斯 (Jürgen Habermas),早於上世紀八十年代著書《溝通行動理論》(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現已成經典之作。書中他表示,能夠據理力爭,進行理性溝通,不只是學術能力,而是促成公民社會的公共性。換言之,退一步爭論,創造更多的理解,更可保持社會的活力。

張翠容(香港戰地記者)

2020-12-14 張翠容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88679.html 1 統一的大業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