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0年12月14日
第C06版:視野
澳門虛擬圖書館

誓不低頭

英國前首相卡梅倫

誓不低頭

當一個好領袖不容易,能成為政治家更是罕世奇珍。從邱吉爾到戴卓爾夫人,要勝任英國首相一職,講究領導能力和政治智慧,亦須致力維護國家利益,建立長遠政策及目標。然而,將以上標準,放在英國前首相卡梅倫身上評估,幾乎無一達標。

回憶有價

當然,主觀判斷和客觀事實,可能存在偏差,評析這位英國史上最年輕首相的“功過”,須保持一段時間的距離,再加當事人親身說法,故事方較為完整。去年九月,卡梅倫無視三年來因脫歐公投為英國帶來的亂局,堅持出版自己的回憶錄《紀錄在案》(For the Record),似乎期望在一片爭議聲中,催谷新書的銷量。在《紀錄在案》出版後不久,英國資深媒體人費里卓(Martin Fletcher)曾撰文指出,在大部分英國人眼裡,卡梅倫是現代英國最失職的首相。

說卡梅倫被英國人唾棄甚至敵視,費里卓認為這是客觀事實的陳述,因為這位牛津高材生竟然將關乎國家利益和國民生計、本質上卻又極其複雜的問題,以公投方式粗疏處理。在脫歐公投前夕,卡梅倫以傲慢態度,領導主張留歐的政治宣傳活動。慘敗收場之後,他迅速與保守黨內留歐派割席,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模樣,任由他的同僚收拾殘局。

有難不能同當,留歐派看清卡梅倫的嘴臉,索性你不仁我不義,將所有脫歐公投的責任,算在這位背信棄義的首相身上:公投之後,英國和歐盟的關係更疏離,大幅增加脫歐談判的難度,對英國經濟而言,更是雪上加霜。脫歐亦進一步削弱英國的國際地位,對內加深社會分裂,使國民對英國數百年來行之有效的政治制度失去信心,更為現任首相約翰遜造就蜇伏繼而反撲的黃金機會。

分裂英國的“罪魁禍首”?

不過英國民怨和怒火再盛,似乎完全無損卡梅倫“無官一身輕”的心情,他卸任後的一連串舉動,更無疑是火上加油,令人對這位曾從事公關工作的前首相“另眼相看”。譬如在兩年前,英國實行緊縮政策,卡梅倫高調宣佈自己花了二萬五千英磅,興建度假之用的“牧羊人小屋”,好讓自己能專心寫《紀錄在案》。又例如在兩年前的國會大選期間,卡梅倫所屬的保守黨奮力爭取連任,他的妻子卻在網上放了一張兩人赤腳在床的照片,向全世界公告他們在西班牙一所豪華度假村酒店慶祝結婚周年紀念。而當卡梅倫的繼任首相文翠珊為脫歐之事,在英國和歐盟之間奔波勞碌,他就多次被狗仔隊拍到自己吃喝玩樂、在英國購買豪宅、在包廂觀看溫布頓網球公開賽等等照片,國難當前,完全置自己前首相的公眾形象於不顧,更遑論展示甚麼政治智慧。英國《衞報》幫卡梅倫“埋單計數”,指他在脫歐公投以後,過去三年共賺進一百六十萬英鎊,當中不乏發“國難財”的成分。

謾罵聲不絕於耳,為何卡梅倫更變本加厲,繼續我行我素?答案大概已在《紀錄在案》之中。根據原定計劃,出版商打算在二○一八年秋季推出這本書,當時英國傳聞延遲的原因之一,是卡梅倫恐怕書中內容會影響前首相文翠珊的脫歐進程。姑勿論事實為何,在《紀錄在案》中,這位“英國脫歐之父”,字裡行間流露出其傲慢和不服輸的性格,但一提到脫歐,卡梅倫自知無法迴避責任,於是花了不少篇幅,申述自己的立場。

若要找出脫歐的遠因,卡梅倫認為他曾領導的保守黨政府,對英國作為歐盟成員國的身份,有過火的負面政治操作,繼而誤導公眾,令不少英國人相信他們在歐盟的會籍無甚價值,而客觀事實證明,歐盟並非一無是處,留在歐盟更非死路一條。如果有機會重來,卡梅倫說自己應該持平,而非一面倒反歐盟。他形容舉行脫歐公投的時機“糟透”,但他始終不肯承認一個完全可以避免的錯誤:如果大部分英國人選擇脫歐,英國和歐盟要重新談判,究竟要討論甚麼,他心中根本沒譜可奏。

沒有贏不了的政治豪賭

事前沒有充分準備,卻又大膽宣佈公投,卡梅倫在回憶錄中,始終捍衛自己三年前的決定,並揚言公投有其必要,並深信以公投方式,重新界定英國和歐盟的關係,不過是遲早的事。卡梅倫企圖以語言偽術,杜撰一個可以自圓其說的劇本。然而在資訊年代,只要多走一步,就可以拉近跟事實的距離。時間先倒回六年前的英國,所謂的歐盟問題,在當時根本不存在,而社會上下更沒有民意基礎,支持以公投方式解決英國去留歐盟的前途爭議。而在當年國會大選期間所做的民意調查亦顯示,如果要為當時最困擾英國選民的議題排序,歐洲和英國的關係,其實五強不入。

本來無一物,英國究竟從何處惹來迫切脫歐的麈埃,答案在於卡梅倫忌憚保守黨內外的競爭。對內,他要防止保守黨內的疑歐派主導政策,搶奪話語權。對外,卡梅倫選擇先下手為強,避免現任脫歐黨黨魁法拉奇進一步搶佔保守選民的市場。

所謂性格決定命運,卡梅倫貴為昔日政治明星,趾高氣揚的本性,或多或少跟一帆風順的人生有關。卡梅倫出身富裕的中產家庭,屬不折不扣的紈絝子弟,求學時期就讀伊頓公學,閒餘時間和朋友吸大麻作消遣。被校方屢次發現,卻屢次逃過被開除的決定,靠的是卡梅倫以急才編造的一連串謊言。英國《觀察家報》資深政治記者朗士尼(Andrew Rawnsley)憶述自己曾受卡梅倫之邀出席午餐會的經過,當時後者已是英國首相。跟其他前任首相相比,朗士尼留意到卡梅倫並無“領導英國任重道遠”之感。相反,卡梅倫曾多次向他表示,首相一職,自信可輕鬆應對,那一份輕浮,令當時的朗士尼略感不安。其後在二○一四年,蘇格蘭獨立失敗;翌年的英國大選,卡梅倫又成功連任。朗士尼相信是這位政壇金童子的絕頂好運,使他堅信自己在每一場政治豪賭之上,必定成為終極贏家,也因而為他其後脫歐公投的輕莽,留下影響英國前途的伏筆。

卡梅倫“一脫成名”,成為自張伯倫以後,另一個敬陪末座的英國首相。當然,風物長宜放眼量。歷史這回事,需要時間沉澱,英國社會上下,近年深受脫歐折騰,即使現任首相約翰遜擁有過半數議席的國會,脫歐的未來之路,仍然充滿挑戰,再碰上今年疫情的雙重打擊,使重振英國經濟的任務更艱巨。卡梅倫將極其複雜的脫歐問題簡化,加上決策粗疏,使他的留歐議程脫軌,某程度上產生了黑天鵝效應,為英國帶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最深遠影響。然而在其他國家眼中,尤其對美國和英聯邦國家而言,英國脫歐,是雙方重新在經濟和外交上定位,甚至簽署自由貿易協議的契機,在世界政局正值乾坤挪移之際,雙方謀求和創造合作共贏之局。

杜然(文化評論員)

2020-12-14 杜然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88678.html 1 誓不低頭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