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下五洋捉鱉不再是夢
當嫦娥五號飛赴廣寒宮之際,在馬里亞納海溝創造一萬○九百○九米坐底紀錄的“奮鬥者”號,隨船於十一月廿八日勝利返航,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為此發去賀信。在今天的中國,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已成尋常事。
小說《海底兩萬里》有這樣一句話:“比天空更深的是海洋。”海洋佔據地球表面面積超過七成,可在深海區域人類的蹤跡極為罕見。馬里亞納海溝被稱為“地球第四極”,像一座在海底倒立的山峰,水壓高、完全黑暗、溫度低,是地球上環境最惡劣的區域之一,其最深處接近一萬一千米。
此次“奮鬥者”號下潛的深度達到一萬○九百○九米,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三次有載人潛水器抵達馬里亞納海溝,其他兩次分別是一九六○年美國“的里雅斯特”號,以及二○一二年加拿大導演卡梅隆團隊建造的“深海挑戰者”號潛水器。
馬里亞納海溝是世界上海洋最深的海域,因此對此處的深潛探測,被認為是各國對自己深海科考能力的最好測試。雖然我國的深海探測器是第三個抵達馬里亞納海溝的,但從技術上說,我國此次活動堪稱刷新人類深海探測的紀錄。因為之前的兩者,僅僅是坐底,之後無法進行任何活動。我國的“奮鬥者”號抵達海溝之後,還在海底停留了六個小時,進行一系列的深海探測科考活動,帶回了礦物、沉積層、深海生物及深海水樣等珍貴樣本,並在深海中完成了和水上的通話。這說明我國的科學技術已經足以支撐萬米深海中的科考和通訊。
有人問,我們為甚麼要越難越潛,越潛越深?因為在歷盡艱難方能企及的海洋深處,潛藏着人類遠未認知的科學奧秘和尚待利用的資源寶藏,只有不斷探索,才能為人類認識、保護、開發海洋作出更多貢獻。
驚濤駭浪,大洋深淵,未能阻擋中國人勇往直前的腳步。一九八六年,中國第一艘載人潛水器七一○三救生艇研製成功。二○一○年七月,中國第一台自主設計和集成研製的載人潛水器“蛟龍”號,下潛深度達三千七百五十九米,中國成為繼美、法、俄、日之後,第五個掌握三千五百米大深度載人深潛技術的國家。二○一二年六月,“蛟龍”號七千米級載人潛水器,完成了它的終極挑戰,最終將紀錄保持在七千○六十二米。二○一六年六月至八月,我國自主研製的“海斗”號無人潛水器,在首次綜合性萬米深淵科考中成功進行了一次八千米級,兩次九千米級和兩次萬米級下潛應用,最大潛深達一萬○七百六十七米,自此萬米深海向中國人打開大門。
今次,“奮鬥者”號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成功突破多項關鍵技術,是我國深海科技探索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體現了我國在海洋高技術領域的綜合實力。這些技術積累,有助我國加快建設海洋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