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假的儀式感
Staycation一詞由Stay(逗留)加Vacation(假期)組成,又稱Stay-at-home va-
cation ,譯作在家度假或宅度假,意思是不一定穿州過省或出國旅遊,留在家中或到附近的景點亦可享受假期。
但其實Staycation並非因為疫情才出現的。該詞最早已於一九四四年收錄在《韋氏詞典》。二○○八年美國燃油價格上升,很多人決定不出國旅遊,集中遊覽國內的景點,價格便宜又省卻交通時間的 Staycation 也曾一度流行。但也有人會認為國內旅遊距離平日生活地方太近,缺乏“度假儀式感”。
【摘自:〈疫情下無法旅行,酒店 Staycation 成為熱潮,你有體驗過嗎?〉,端傳媒,二○二○年十月六日】
新冠疫情之下,出外旅遊成了難事,於是,不少旅遊愛好者遂將目光轉向本地。適逢酒店業界推出各種優惠,Staycation一事就成了潮流,且看社交平台上那些在酒店泳池暢泳、在餐廳開懷大吃的相片,就知道大家對此事的受落。
縱使如此,有人卻會認為這種沒有離開原居地的旅遊不甚過癮,原因是:缺少了度假的儀式感。
這種想法背後,其實有兩種前設:一是度假有一種既定模式;二是大家對原居地已經相當了解,不會再有任何新鮮感。但只要細心一看,不難發現兩者皆站不住腳,只因假期與旅遊之間,本來就不能劃上等號,更不可能有既定模式;至於對原居地的認識,則更是一種錯覺——先別說政府推行的旅遊項目,單是小城之內的歷史古蹟、文化遺產、博物展覽,已是多不勝數,難以輕易看畢,尚有那些天然地貌、郊野小徑……綜合起來,本身就已經足夠支撐起一個幾天遊的路線。
所以,距離不是萌生度假儀式感的必要元素,一顆願意探索、認識事物的心才是。Staycation能否盡興?視乎你有沒有度假的心。
穆 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