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問題與創意的建立
進入人工智能的年代,學生除了需要裝備知識外,更需要在學習階段培養不同的技能。當中,“解決問題”的能力便是其中一個老師和家長均關注的部分。在芸芸的研究中,“解決問題”經常與“創意”共同討論。原因是“創意”在“解決問題”的時候,發揮着很重要的作用。奈何“創意”不能放在教科書內教授學生,需要將有關技巧,深入課程各部分,讓學生透過體驗、反思、回饋等,一步一步探索個人能力,進而發揮創意。
在教育界中,較為廣泛被採用的創意教學是由Treff-
inger等學者建立的Creative Problem Solving(CPS)Model(創意解難模式)。有學者描述CPS的六個步驟如下:(a)查找目標,其中包括確定目標、挑戰和未來方向;(b)事實調查,包括收集有關問題的數據,並盡可能客觀地觀察問題;(c)解決問題,其中涉及將與問題有關的部分分拆成獨立因素作陳述及思考;(d)想法發現,包括盡可能發現和有關問題相關的想法;(e)查找解決方案,其中包括選擇最適當的解決方案,並製定以選擇標準評估的解決方案;(f)接受方案,涉及製定行動計劃。
老師一般在課堂中加插以上六個步驟,啟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技巧,也透過這六個步驟,不斷鼓勵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引發學生在“創意”上的潛能。家長也不妨根據這六個步驟,多與孩子討論問題,逐步栽培孩子的“創意”和“解決問題”思考方式。
最簡單的生活例子是與孩子一同建立周末的時間表。讓孩子想想怎樣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想要做的事情,又能配合各人的時間安排。由於篇幅所限,本文嘗試用頭三個步驟舉例解釋。
第一步:查找目標。家長可以和孩子一同訂立周末需要完成的事情,確定目標,即是需要解決的問題。例如,孩子想在星期六和家長一同去玩,而家長有需要工作,這個情況便成為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
第二步:事實調查。當目標已被確定,意味着可以從目標的方向,尋找與目標有關的細節。按上述例子為例,有關的“事實調查”包括家長的工作時間、孩子可以去玩的時間、孩子想要玩的事情、除了家長以外,可以帶孩子去玩的人士等。當調查好有關的“事實”後,便可以進入第三步驟。
第三步:解決問題。這需要解決的問題的目標已確定,並已收集有關數據。當滿足了以上兩個狀態後,孩子便可以獨立思考有關數據。所謂獨立思考,並不是由孩子自己進行思考,而是將每一個影響有關項目的因素隔離。舉例說,孩子星期六想去的地方是圖書館,而他只能夠在星期六上午到圖書館,如果要將有關因素隔離,便要分成孩子想去的地方(圖書館)和孩子可以外出遊玩的時間(星期六上午)兩個因素去考慮。
第一、二、三步驟可以提供孩子練習思考的空間,而當中的思考方式,也是“創意”地“解決問題”的重要基礎。第四、五、六步驟較為容易掌握,簡單來說,便是進入發揮“創意”和“解決問題”的階段。
在繁重的學習任務中,學生思考的空間較容易受到限制,家長可以善用課餘時間,多與小朋友討論問題,除了可以培養“創意”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外,還能從中建立正確的價值觀,鞏固親子關係。
(救世軍教育服務部高級發展主任)
曾慧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