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手法 修辭之寶
讀過我國古典文學不朽名著《詩經》的朋友,都會領略到書中一眾作品所體現出來的“賦”、“比”、“興”技法,對修辭學的啟示和貢獻。
其中,“比”這一種寫景、表情、言志的技巧,正是為群眾所創造,被群眾所運用的文學遺產。靈活運用“比喻”這種生動、傳神的技法,發揮了形象性,激活了讀者的想像力和欣賞力。
其實,不單在文學創作中,我們經常運用比喻的手法,進而在生活、工作及人們溝通之中,也產生了許多生動傳神的比喻用語。
在此,不妨把範圍收窄一點,就以在體育運動項目中,也有不少活靈活現的比喻性“行話”,生動而通俗,很容易廣泛流行。
且說:我的孫兒近兩年參加了政府舉辦的少年球類培訓班,回到家來,問起他在訓練和比賽時的情況,他就津津有味地借用這些通俗的比喻“行話”來描述,比方說——
篤“魚蛋”:是指擋排球時插傷了手指,不是很形象化麼?
“拗柴”:跑跳時扭傷了腳的關節,也和生活勞動中的情形很相似啊!
“炒芥蘭”:是指踢足球或打籃球時,腿部被對手猛踢受傷,痛到入骨。
“流蚊飯”:是比喻頭破血流的受傷情況,亦可叫做“爆缸”。
“斷片”:跌落地上,昏得一陣不省人事,被形容為感覺如放電影時的中斷,可能相當嚴重。
“食波餅”:是最小兒科的受傷情況了吧?
“賣老抽”:指抽筋也。而“刨薑”,則指成塊皮剷起也。
引伸而言,我們無論做七十二行,也要學懂一些專業內的“行話”(術語),既可更快地融入團隊中發揮作用,又可趨吉避凶,正是何樂而不為呢?
魯 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