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失調的廢墟中協作共存
松茸出了名身價不菲,原因無他,物以罕為貴:它無法人工栽植,生長周期長,一旦破土而出又會快速老化,為保風味,必須及時採收,偏偏長於林地的松茸並不好找,需要經驗豐富的採收者才能勝任;在日本,松茸更被譽為“菇中之王”,其文化社會意義遠超越單純菇蕈的身份。如此獨特的松茸吸引加州大學人類學教授羅安清(Anna Lowenhaupt Tsing)的注意,她這本《末日松茸:資本主義廢墟世界中的生活可能》,通過書寫串聯起各個迥異的主題,從松茸的產生,到松茸的商品化,再到松茸代表的不同文化內涵,構思巧妙,充滿一針見血的透徹洞見,其獨特的散文體所流露的文學氣質,就像生鮮的松茸般引人深究,讓人一讀難忘。
羅安清的田野調查遍及美國奧勒岡州、中國雲南、芬蘭拉普蘭地區,更深入日本的東京與京都,藉由一條鮮為人知的商品供應鏈,一步步呈現珍稀松茸的“身份轉譯”:在廢棄工業林悄悄破土而出,被遁入山林尋求自由的瑤族、苗族與東南亞裔採摘者收集,再通過競價激烈的保值票市場,累積層層價值進入日本,化身為帶有強烈象徵的禮物,在成為桌上珍饈前傳達贈禮者不言說的訊息。她的敘事風格奔放,卻又不失細緻地交代松茸在濃縮如此奇特的跨地理、跨文化轉譯過程當中,與人類文化產生何種交叉影響,當中經濟、文化、生態以及生存策略彼此之間糾結與聯繫的開放性複雜連結讓人震撼,作者似乎有意透過松茸這非比尋常的例子,對人類現代性及“進步”究竟為何提出異質性觀點:相對於一味瞻望前方的資本主義邏輯迷思,我們不妨開拓想像力,環顧四周物種與物種間一些既不和諧又無需爭奪的共存方式,這可能才是當前動盪不安的“人類世”時代,理解全球文明該如何延續的一個可能方向。
誠如美國重量級奇幻科幻作家娥蘇拉 · 勒瑰恩(Ursula K. Le Guin)對本書的讚譽:“科學家和藝術家深知,對於一個龐大主題的掌握之道,通常在於近距離觀察該主題的細小面向,進而從中揭露全貌。我們從雀鳥的嘴喙形狀得以見到整體的演化。於是,透過對松茸這個迷人蕈菇的近距離觀察,作者探討生態危機如何發生,又為何持續。她以透徹分析批判過度粗略的簡化論,而對於人類處境現況,則以思考理性和人性行為的可能,取代恐慌的反應。在一個急迫且兇猛的遭遇可能蓋過人類理智的處境下,她提供了世人一種真切的深思方法。”
本書就像站在資本主義的廢墟上,展望未來。
子 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