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孩子的負面情緒表達
今年三月底,廣東省深圳市兩名十四歲的女中學生相約從天台一躍而下自殺身亡。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在豆蔻年華作出輕生的選擇,這個極端行為的背後積累了多少失望和難過?在選擇跳下之前,她們也許曾多次發出過求救的信號,通過言行表達過自己的情緒,但可能長期被別人忽略。近年來類似的青少年自殘、跳樓的事件越來越多,但社會的聲音更傾向於指責現在的孩子“玻璃心”、過於脆弱,甚至給他們貼上“矯情”“弱不禁風”的標籤,然而這些行為背後的情緒、心理問題則鮮有人關心。
情緒(Emotion),是對一系列主觀認知經驗的通稱,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體驗以及反應。情緒大致可以分為正面和負面兩類,正面情緒顯而易見,來得快去得也快,而負面情緒不僅停留時間長、影響大,甚至還可能會摧毀人的生存意志。在如今競爭激烈、強調“強者生存”的社會,大眾習慣把負面情緒當作敵人,很少人會把它正確地表達出來。但其實情緒表達就像人吃飯、睡覺,都是正常的需要。孩子哭鬧、嗜睡、逃課、沉迷於遊戲等行為的背後,都暗藏着“情緒密碼”。有心理研究發現,如果這些“情緒密碼”長期得不到重視和表達,會使孩子變得內向、消極,甚至出現一系列心理問題,對人產生持久性的負面影響。
因此,家長有必要正視情緒問題,可以通過情商(Emotional Quotient):“自我意識”、“自我管理”、“社會意識”、“關係管理”的四個維度來幫助孩子應對負面情緒、提升情商。
家長可以先做好情商“自我意識”和“自我管理”的榜樣,正視自身的負面情緒。家長在日常生活中難免也會因工作、家庭、社交等產生壓力、情緒,但又容易因為忙碌而被推着像車輪子般繼續向前不停轉動,自我的情緒得不到重視和及時發洩,最終可能導致通過打罵、吵架等方式爆發,對自身和孩子造成更壞的影響。但其實家長可以為自己按下“暫停鍵”,抽空小休片刻,營造個人的空間來進行自我對話,觀察和審視自己內心世界的體驗,通過冥想、散步或與友人交流等方式分散注意力,適度排解情緒,為孩子樹立高情商的榜樣。
家長建立“社會意識”的同理心狀態,是正視孩子負面情緒表達和幫助孩子提升情商的重要方式。在奔波勞碌地賺錢為孩子提供更好物質生活的同時,家長不要忽略對孩子精神生活的關注。在日常的交往中,家長能通過細微的社會信號、敏感地理解和感知孩子的需求與慾望,是認知其情緒和實現順利溝通的基礎。當孩子出現賴床、打架、哭鬧等行為時,不應是“棍棒下出孝子”簡單粗暴地責怪、打罵,而是可以先耐心詢問和聆聽,讓其表達自己行為背後的情緒,正視和尊重孩子的情緒,引導或協助他們通過合理的方式面對和排解負面情緒。
對於還在不斷成長、對社會和人際交往了解及經驗不足的孩子,家長可以與其一同探索和學習提升“關係管理”能力,和他人保持和諧、友好地交往、互動關係也能幫助緩解負面情緒,提高情商。美國研究親密關係的學者約翰 · 戈特曼認為:“父母對孩子的回應程度,關係着孩子一生的情緒健康,直接決定了孩子情商的高低。”家長在日常與孩子的互動中,面對孩子害怕、退縮、鬧彆扭等小情緒,應該給予孩子回應,通過言語、行動等作出反饋,讓其感受到被重視和關愛,在家庭這個小社會裡先給孩子建立了良好的人與人互動關係。同時,家長還可鼓勵和引導孩子勇敢地和同學、老師進行交流、互動,將有利於孩子的情緒表達和情商提升。
我們面對孩子的不良言行和情緒時,或許先不要隨意否定和貼上標籤,而是多加一點溝通和理解,關心這些行為背後的情緒、心理問題。正視自己和孩子的情緒表達,通過合理的方法排解負面情緒、提升情商,以更輕鬆、淡然的心態和孩子一起迎接成長過程中的挑戰和精彩。
(澳門大學教育學院研究生)
劉錦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