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情未了)緬懷港片
慶幸自己是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成長的,親身見證了港片的輝煌時期,這是現今年輕一代無法理解的。
那時電影市道非常熱鬧,好片一票難求,觀看爛片也是人頭湧湧。從許氏兄弟喜劇、《最佳拍檔》系列、成家班動作喜劇、黑幫片、殭屍片、賭片、艷情戲、蠱惑仔影片等熱潮,一浪接一浪;成龍、周潤發、李連杰、鍾楚紅、劉德華、周星馳等巨星,一個接一個,迷死了華人,也迷死了東南亞影迷。
那時影片是否都好看?見仁見智。無可否認出現許多跟風之作,但有熱潮,才有影片跟風,讓熱潮更盛,觀影文化更濃;當然,爛片數量也不少,但有巨星作賣點,想賠本都難。賣座鉅片不一定好戲,許多人喜歡看成龍,但成龍電影也有爛戲,《紅番區》就是爛,偏偏票房大破紀錄;《秋天的童話》、《胭脂扣》等文藝片,出奇地吸引普羅大眾入場。
就這樣,當時香港電影工業發展得像火箭般快速,需求大量人力資源。在追求作品快、靚、正的情況下,新人苦練得一身好武功,火速上位發揮,使電影業更強大。今時今日,港片像似吊鹽水,半死不活,有人期望更多人入行,讓港片重振舊威。
這不僅是人員問題,關鍵之一是工業問題。現時香港每年只有幾齣純港片,無法構成完整的工業鏈,即使大量新人入行,沒有像以往打“銅人陣”般密集鍛煉,僅僅拍一兩齣電影,經驗始終有限;沒有豐富經驗的班底,怎能像舊時般快速完成製作?沒有出產大量影片,無法形成潮流,更談不上工業;工業根基薄弱,自然前景暗淡,新人更難入行。
近幾年湧現許多新導演,但拍完第一部作品後,很難才再開新戲,證明入了行也不一定有工開。可以肯定,輝煌港片一去不返,影迷只能緬懷過去。
高 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