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0年06月07日
第B11版:新園地
澳門虛擬圖書館

(筆雯集)談食色說仁義

談食色說仁義

“食、色,性也。”這句話有人誤會是孟子所說,因為它出現於《孟子》的章句中。其實是告子說的。性,是本性,即自然的品賦,俗俚謂“貪威識食”,我懷疑是“貪威色食”。有人說“大英雄方好色”,言之謬矣,連癩蛤蟆也想吃天鵝肉,食、色又豈獨大英雄?只是大英雄有的是本錢,包括名譽地位和金錢,在食、色方面佔盡上風。

食、色,性也。推而廣之,一切動物莫不戀色貪食。不食,無以維生;絕色無以繼後。整個世界就因為有食有色而循環不止。世界上最美好的事,首推食色,而食色也是禍端。設使沒有食色的誘惑,動物不需食色而生存,相信天下太平,但黯然失色。食色不但是性,其實是兩件非常珍貴的獎品,人人競逐,充滿動感,這就是蓬勃。也因如此,食色成為禍端。

粵語有句口頭禪,曰“有辣有唔辣”。亦即所謂“針沒有兩頭利”。要平衡這種矛盾,就要依靠仁與義。告子說:“仁,內也,非外也;義,外也,非內也。”孟子曰:“何以謂仁內義外也?”

首先我們要了解甚麼是仁、甚麼是義。《禮記 · 經解》:“上下相親謂之仁。”《莊子 · 天地》:“愛人利物之謂仁。”人道,是儒家思想中最重要的一種主體。在《論語》中,仁是一切德行的總稱。“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凡此種種,都出於自我的內心,故曰:“仁,內也,非外也。”

義,是甚麼?《易 · 說卦》:“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可見仁與義是一對孿生兄弟。《孝經 · 三才》:“夫孝,天之經,地之義也。”韓愈《原道》:“行而宜之之謂義。”正因為“義”是一種行動,有別於內心的“仁”,乃有“義,外也,非內也”之說。義有施恩之意,是有益大家的舉動,如義賣、義務,都“外”得有理。所謂內、外,不過是文字上的區分,有仁心必有義行,一切的義行皆出自仁心。

冬春軒

2020-06-07 冬春軒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49817.html 1 (筆雯集)談食色說仁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