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山甲成為醫學的祭品?
新型冠狀病毒肆虐世界各地,最初人們談到病毒傳播時,又一次關注到野生動物和人類的關係。誠然,獵殺和食用野生動物,為越來越多人所詬病。不過,野生動物的減少乃至滅絕,也並非全因為人類的嘴饞。
在傳統醫學系統裡,許多野生動物都具有藥用價值,牠們的骨骼、皮毛和肉,甚至某些臟器都在古代醫學的經典中頻繁出現。正因為如此,牠們也就被捕或被殺得更厲害。動物身上某些特殊的器官,更容易使其成為受害對象,比如犀牛的角、穿山甲的鱗甲。
每隻成年穿山甲大概能取鱗甲五百克,不法分子要偷偷獵殺一百多隻穿山甲才能湊夠一次的貨物供應鏈。這些野蠻手段真的能提供必需而無可替代的藥用品嗎?
傳統中醫學認為,穿山甲有化瘀通經、消散積聚,鎮痛抗炎等功效。其鱗片更可作藥用,用於“活血散結、通經下乳、消癰潰堅,主血瘀經閉、癥瘤、風濕痹痛、乳汁不下、癰腫凜瘍等癥;或用於癥瘤結塊、筋脈拘攣等癥。”“穿山甲善於走竄,性專行散,能活血散瘀,通行經絡,故可用治上述諸種癥候。”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穿山甲的甲片主要化學成分是蛋白質和氨基酸,其水溶液中含有天門冬氨酸、蘇氨酸、絲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半胱氨酸、纈氨酸、蛋氨酸、異亮氨酸、亮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賴氨酸、精氨酸、脯氨酸,以及鈉、鈣、鎂、錳、鈷、鎘、鋅、鉬、鎳、銻、硒、鉛、鍺、銅等。一些專家認為,穿山甲的鱗片其實只是角質化的皮膚附屬物,其成分和頭髮、指甲並無顯著和本質的差異。根據分子生物學來分析是現代醫學的做法,這與靠經驗積累而總結理論的傳統醫學思維大相徑庭。或許,古人在醫療資源匱乏的條件下,摸索出的某些治病(或僅是緩解症狀,並非根治)處方,可能具有某種合理性,但將穿山甲善於鑽山竄洞的習性,附會到鱗甲藥用價值上,顯然讓現代人覺得荒誕。
有人做過實驗,發現穿山甲鱗甲水提物具有鎮痛作用。他們的研究表明,甲片還含有膽甾醇、微量元素、硬脂肪酸等,但其有效成分及作用機制仍有待研究。
我們很願意相信,穿山甲鱗甲的確具有某種現代科學暫時未能解釋的治病機制。不過,古人把牠當作藥用動物是由於古代沒有先進的醫療資源。現代人固然可以借鑒其甲片的研究結果,但我們已有了很多成熟的藥劑,為什麼一定要返回古人的藥用時代?穿山甲的藥用價值,既不具備無可替代性,也與人道主義和環保觀念相悖。
譚健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