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是唐朝增光者
衆所周知,唐太宗引用過荀子的民水君舟比喻並加以發揮。可見他深知獲得民心的重要性,他認爲對人民“董之以嚴刑,震之以威怒,終苟免而不心服”,水終將覆舟。
現在,我們來做一個假設:假設沒有杜甫,李唐王朝及其元首會是怎樣的一種境況:是更加光彩奪目,無可無不可,還是黯淡減色?
很顯然,李唐王朝統治者選擇的是最後一項。真是明智的選擇。一點點情緒上的容忍,一點點面子上的退讓,贏得的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王朝之一的美名。
一個時代是否偉大,不在於有多少人寫過多少首讚美它的詩篇,不在於讚美之詞有多麼熱烈多麼肉麻——這類詩篇注定是過眼煙雲,轉瞬即逝的——而在於其當時是否有充分的包容能力,是否有充沛的生命活力,以及在後世是否有持久的魅力,令人嚮往,令人羡慕,令人思念;不在於文學家藝術家鼓吹歡呼時有多麼賣力,聲音有多麼響亮,而在於他們有多少作品能夠流傳後世,不在於是否成立了多少隸屬於朝廷官府的協會有多少編制,而在於有多少人能在文學史上佔有一席之地,大放異彩。毫無疑問,杜甫是證明唐王朝心胸廣大的有力論據之一,是李唐王朝之所以成就偉大之名的重要原因之一。古人有“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的說法,我認爲,唐若無杜甫,唐詩將失去一半光澤。其實不光是杜甫,倘若李唐王朝只要對言論稍加管束,提點兒鼓與呼“正能量”的要求,删删帖,封封號,李白、王維、白居易等人也是會被扼殺在搖籃裏,無法問世的。作爲一代文學之盛、中國詩歌巔峰的唐詩,也就無從說起。(五之五)
亞 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