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而死的一代名臣
溫嶠在地方官任上,勤政愛民,深得百姓愛戴。公元三二九年四月,溫嶠病終於江州任上。“江州士庶聞之,莫不相顧而泣。”他去世時才四十二歲,可謂英年早逝。
不過,溫嶠之死一直籠罩在一片撲朔迷離之中。《晉書》云:(溫嶠)於武昌,至牛渚磯,水深不可測,世云其下多怪物,嶠遂毀犀角而照之。須臾,見水族覆火,奇形異狀,或乘馬車着赤衣者。嶠其夜夢人謂己曰:“與君幽明道別,何意相照也?”意甚惡之。嶠先有齒疾,至是拔之,因中風,至鎮未旬而卒。
無論是現實還是夢中,溫嶠都似乎遇到了不該遇到的東西,再加上牙痛,難怪心情很差。
古代衛生條件差,牙齒保養也更差,蛀牙、牙周炎、牙周病、脫齒等現象很常見,像稍晚一點的唐朝韓愈等人,經常哀嘆三十幾歲就牙齒掉得滿地都是。溫嶠牙痛發作,估計難以忍受,於是強行拔除,以逞一時之快。那時候也無專門的牙醫,或許是溫嶠找下人用原始工具忍痛把病齒鉗走。
這很可能是一幕很血腥的片段。病人痛得死去活來,患處也定然血流如注。史書把這一段和後來的病故聯繫在一起,明顯地提示讀者,拔牙後導致了併發症,最終要了一代名臣的性命。
其實,拔牙今天看來似乎是小手術、小操作,但其實也不是沒有風險。在消毒衛生不佳的小診所,你還不敢接受呢。畢竟,這是一個有創傷的過程,而口腔內佈滿着各式各樣的細菌,口腔、牙齦附近更是血管豐富得如同江南的水網湖泊,星羅棋佈,出血是不能避免的,大出血更是驚心動魄,尤其是古時候還沒有現代工具、止血藥物,又是在不懂解剖學的前提下。那些平素與人類相安無事的細菌,進入血液系統之後卻是誘發感染的重要源頭!輕則,口腔牙齦發炎紅腫積膿,嚴重的會出現全身菌血症、敗血症,進而發展到感染性休克。(三之二)
譚健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