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質感的電視劇
陳栩墨
《長安十二時辰》的播出,再次打破了古裝劇的既有類型,無論是故事背景、美學、畫面、拍攝手法等領域都有它的獨特性。
改編自著名作家馬伯庸原著的《長安十二時辰》,以發生在盛唐天寶三載正月十四日上元節前夕,長安遭遇的一場末日劫難,陷入危局,一晝夜間的“唐城刺客事件”貫穿全劇,就如唐朝版的《反恐24小時》,以“實時時間軸”敘事手法交代十二個時辰內(二十四小時)所發生的死囚張小敬與少年司丞李必攜手拯救長安的故事。
對於《長安十二時辰》故事的討論有很多,其實這部劇的製作更值得關注,細節絶對碾壓一般古裝劇。開篇一百二十七秒的畫面,鏡頭由高空緩緩而下,順着窗邊吟唱的歌姬,到街邊的各色店舖,再落到市井百姓的身上,一路穿過牌坊走進西市,一個充滿煙火氣的長安城在鏡頭前完全綻放,導演使用“一鏡到底”的手法而不是用簡單直接的方法將長安城的繁榮都市面貌呈現在觀眾眼前,盡顯了唐朝長安城旺盛的生命力,讓人感受到當時的長安城海納百川、繁華盛景,大氣磅礴地再現盛唐實景,用劇中李必的話來說就是:“熙攘繁盛,光耀萬年,再也沒有比長安城更偉大的城市了。”劇中使用這樣的長鏡頭除了開篇以外,還有一處長達二百七十秒的回憶畫面,鏡頭到人物再到鏡頭的不停轉換全程“一鏡到底”,完整展現了不良人(唐代負責偵緝和逮捕的差使)的生活日常和人物善良單純的本性。
許多觀眾都應該知道,場面大、群演多的畫面拍攝並不容易,使用長鏡頭去完成更難,這考驗了導演的調度能力,以及攝像和演員、演員和演員之間的完美配合,然後就是美術和後期的銜接,整個流程都不可以有任何一個小的差錯,否則都需要重新再來。導演在採訪中曾說過:劇裡面的每一個長鏡頭都是事先通過模型設計,用模型來作演練,再和演員反覆排練的結果。
此外,攝影出身的導演對畫面的要求很高,劇中的構圖很多使用了斜線、三分法和對稱法,好的構圖不僅可以保證畫面美感還可以交代環境、人物關係和情感。劇中的光影效果也很突出,使用了在電影中常用的“非自然光效”,但是這樣不僅沒有令電視劇失去真實性,反而成為了情節的鋪墊和情緒烘托。行內人都知道,一般電影使用的是十六比九畫面比例,而電視劇則使用四比三畫面比例,《
長安十二時辰》大膽使用了十六比九比例,讓畫面符合電影視覺。這樣的比例搭配畫面構圖、光影處理,以及其他鏡頭表現、色彩元素呈現都可以給觀眾一種電影的質感。一齣長達幾十集的電視劇要打造這樣的質感,絕對是一個龐大且繁雜的工程。
《長安十二時辰》創新的製作,大量採用電影的拍攝和敍事手法,長鏡頭的使用,從各方面來看,無疑是一齣“完成度”令人讚嘆的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