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課要預備甚麼呢?
高中在五月四日已順利復課了,下周一馬上迎來初中階段的復課!大家也熱切期待小學及幼稚園的復課時間表,希望回復往昔正常的教與學的生活!教師和學生在經歷了兩個多月的“停課不停學”的教與學的模式後,縱然大家對復課憧憬着美好的願望,但是也不能忽略這幾個月確實發生的變化,我們必須認真地總結和反思這幾個月來的“停課不停學”的實踐。除了鼓勵學校/教師對學生的成績予以寬鬆的處理外,更需要具有針對性的工作策略和行動,譬如關注教師和學生的情緒需要,並提供合宜的支援。要知道這一段時間並不是一個愉快的假期,而是深居簡出的隔離生活,無論是生活步伐、人與人之間的社交距離等都需要重新調整和適應。
上周與友人開會,大家不期然地都談到“停課不停學”和復課的議題。當中,都聚焦在沒有很多學習資源的孩子身上。究竟這些孩子會在這場疫情下變成怎樣?而學校和教師應該有甚麼預案呢?筆者所指的學習資源可以從兩方面去定義:第一種是屬於硬件和財政上的資源。例如,在這次疫情中,不少學校都用了電子化教學(其實更多學校只是用了智能電話的傳送功能,根本談不上E-learning,這點需另文討論),如果學生沒有工具也就沒法進入學習了。也許有人會說,澳門學生的資源不至於如此匱乏吧!但以下的個案卻是真人真事啊!友人一家四口,兩孩分別就讀初中和高小,母親是教師,家有兩台電腦,平常日子是夠用的,但是疫情期間,兩個孩子需要用電腦上課,同時友人又要進行網上教學,結果家庭氣氛異常緊張,最終當然是用錢解決——多購一台電腦!大家或可以想像,有錢的可以用錢去解決,但沒錢的就會卡在這裡,也就是“輸在起跑線上”了。 第二種是指來自家庭的文化資源。在上周日鄰埠的電視節目“星期日檔案”的“貧二代”專題報道中,特別就疫情下的學習作出報道和剖析,認為疫情下的“停課不停學”對於基層的孩子帶來了深遠的影響。節目中的受訪者雖然有電子通訊用具,但是家長卻不懂應用一些程式來協助孩子學習。這一類家庭便同時面臨兩種資源不足的困境,既沒有家庭的文化資本,也沒有額外的金錢資本輔助解決孩子學習上的困難,由此可見,這些孩子要想達到教育的上游是關卡重重的。此話何解呢?大家不妨了解一下現時的小學生,每班約有多少人參與不同形式的課後補習活動,如學校督課班、補習社,或是私人家教等。這到底說明了甚麼呢?事實上,也是無從稽考,不知從甚麼時候開始,澳門的學生漸漸開始需要課後補習,有部分原因可能是雙職家庭的出現,家中乏人照料孩子,但更多的學生開始補習卻是因為成績不理想。那邊廂,學校教師也不自覺地採用了一種“中產教育模式”,即寄望學童可以從家庭中獲取文化資產或物質以支援其學習。暫不考究當中的因果關係,但是當教師採取了這種“中產教育模式”時,已對學生進行了淘汰!很明顯,這場疫情將學生學習資源的教育問題放大了。筆者呼籲,我們不單只是為了這次復課作預備,更應為日後教與學的改革作深入的檢視和預備!
(“停課不停學”的迷思之五 · 完)
黃素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