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中的課程思考(三)
上期提到,全球至今已有近一百八十多個國家地區停課,影響全球九成學生,關注到停課所能帶來的教育品質和教育公平的影響,UNESCO因應並召集全球的合作夥伴組建成全球教育聯盟,分享經驗並共享資源。
此次全球範圍的停課,以及隨之而來較長時間的在家學習,正考驗各國各地教育在遠距學習,尤其是ICT教育的準備程度。
北歐國家芬蘭,遠在十多年前(二○○九年)就已成為全球首個立法規定全民享有寬頻上網權利的國家,法例甚至還規定了最低上網速度。目前,芬蘭已有百分之九十五人口的上網比例,是互聯網最普及的國家之一,二○一七年十六歲以上平均一人有三點二台可以上網的工具。這次疫情導致的停課危機,芬蘭全國遠程學習的條件和其他國家相比,應該佔了很大的優勢。但儘管普及率很高,芬蘭學校在應用資料科技方面進展仍然比較緩慢。此次的停課更凸顯了相關的問題。
儘管芬蘭教育理念被公認領先世界,但在芬蘭的課室中並不容易找到時髦的多媒體教學設備,甚至電腦或者其他“時興”的智能設備都欠奉。芬蘭教育認為對學生的輸入量愈少愈好,學生極為有限的注意力與其浪費在電腦輸出的模擬信號上,不如交給面對面的老師。
因此,芬蘭目前仍有不少小學一至九年級沒有在課堂配置電腦設備,沒有提供網上個人帳戶或網上學習平台的學校也不是少數。三月十六日全國停課後,大多數在家學習模式仍是將書本和工作紙帶回家,只有很少數的學校遠距課堂,能讓學生上網自主學習,從而無法達到溝通討論和即時給評語的效益。由於芬蘭過去都不鼓勵(甚至禁止)佈置學生作業,加上老師都習慣了每天四小時,採用跨科教學主題中心的不分科教學,師生互動和建構學習在此時反而成為了在家學習的一大障礙。在首都赫爾辛基一所頗有名氣的國際學校,在國家宣佈停課後用了三天的時間緊急搭建學校的遠距學習平台,並成為少數芬蘭提供遠距平台的學校之一。
回看澳門的情況,本版曾有學者專文梳理了OECD去年十二月發佈的PISA 二○一八調查數據,指出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學生可在家中上網;近百分之九十本澳學生有瀏覽網頁及使用電腦做功課的經驗;到學校網站檢查通告、以電郵或社交網絡與同學溝通、向老師提交功課,有經驗的學生比例亦超過百分之五十。儘管澳門ICT教育仍有進步空間,但比較起上面提到的芬蘭,停課不停學的條件要好得多。
當然,誠如UNESCO在此次停課危機中提到,ICT是緩解問題惡化的有效手段,但同時強調“教師在教育中不可取替的作用”。因此,條件好壞並非在家學習的關鍵,要讓學生在家仍能不停學,專業的老師是否掌握課程質教學專業知識和能力,比科技或設備的支持,更為關鍵。
而這次疫情導致的停課危機,或許就是一次教育進一步改進的契機,且看我們能否把握到這個契機,轉危為機。
一 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