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0年05月11日
第C07版:教思
澳門虛擬圖書館

測驗焦慮如何降

測驗焦慮如何降

我們早前在本版曾分析過中國內地(京、滬、蘇、粵)、澳門、香港、芬蘭及新加坡五個地區的PISA研究資料,發現芬蘭學生在各水平的測驗焦慮感均為負值,而包括澳門在內的四個東亞地區學生的測驗焦慮指數偏高,當中以新加坡學生的測驗焦慮感最高。東亞地區學生的表現雖然長期優秀,但如何建基傳統的教育觀念,結合學者理論及借助智能科技以平衡學生的身心發展,降低測驗焦慮成為教育關心的新課題。

“合格率”“放榜”的觀念與時並進

合格率的概念源遠流長,過往工業生產用合格率描述產品達標的比例,合格率與達標的概念務求釐清出品的水準。傳統教學曾經以合格率作為檢視教學成效的重要手段,教學設計為刺激學生積極學習,引入汰弱留強的機制,設計測驗必需預設一定的不合格率(亦即不能每個人都合格),並應用測驗結果來檢測學生的學業水準及評定升留班的依據。但隨着時代發展,教育觀念正逐步釐清並有所轉變。現在,我們都清楚教育的核心對象是學生,教育以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為目標,課程規劃與教學設計則用盡各種方法促進學生學習成功(例如:結合生活的課題、生動有趣的課堂、針對性的個別輔導與課後補底、引入降留班政策及入多元評核等手段)。學科測驗的目的不再為篩選學生而設計,更多地在於發揮其診斷功能,檢測學生水準並制訂後續的學習策略,師生期望利用測驗結果在適度調節學習階段並促進學習。 在本澳,不少學校為減少測驗次數,每學段中間設一次測驗周,測驗周過後常有班級的成績統計並進行班內排名,考慮到低表現學生的測驗結果焦慮感較高,教師公佈榜表時會避免公佈中、低表現學生的成績,一般只顯示表現較理想學生(八十分或以上)的分數,成績表現前十名的學生才參與排名,這都是保護低表現學生感受,同時樹立榜樣及鼓勵學習者適度競爭的體現。隨着教育觀念的持續發展,教師已放低預設學生不合格而設計測驗的枷鎖,設計測驗改以符合內容效度及檢測信度作為前提,診斷學生學業水準並制訂後續的學習策略為最終目標。

基於ZPD的協助學生發展

測驗的目標進一步釐清,試題設計便有了清晰的方向。教育心理學家Vygotsky在一九七八年提出學生表現與學習潛力ZPD的概念, ZPD是一種心理發展上的距離,是學生獨立解決問題時所表現的水平,及在成人的引導下或有能力發展的潛在發展水平,其差距的概念如圖所示,學生在未經協助下可以獨立完成任務所表現的水平是“實際的發展水平”(actual development),而學生在其他人協助下可以完成任務的水平是“近側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PD)。基於ZPD 的核心概念,教師可善用測驗的診斷功能,留意學生的ZPD區間,分析測驗結果用以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進度,協助各人擬定適於自身能力的學習計劃,制訂適時的補底與發展方案,讓學生沿ZPD區間逐級向上攀升。

發展自適應測驗的評核系統

現代測驗多數以難度一致的試卷進行全班、全級的統一測試。但統一測試本身有一定的局限與不足,如試卷設計較難,低水平學生在測驗遇到較多困難的題目而未能處理,長期以來形成測驗焦慮感較高,而試題較易則會令高水平學生缺乏挑戰而感到沉悶,削弱後續的學習動機。分析測驗結果的經驗告訴我們,任何班級、任何年級內的學生皆存在群內在的個體差異,統一試卷無法貼近學生的固有水準即時調整測驗安排,部分學生可能出現個人水平與試卷難度擬合不足而出現焦慮。值得慶幸的是,現代科技進步讓評核系統得到智能化發展,自適應測驗模式有別於傳統的統一測試,系統會因應學生的即時能力調整後續的試題難度。例如:OECD自二○一八起的PISA閱讀測試正式引入自適應檢測系統,在測試初期評估學生的閱讀流暢度並分析學生的能力區間,漸進安排能力相近的試題讓學生回答,後逐每一單元試題皆緊貼學生真實水平,可望降低學生在測驗過程中的焦慮感。

總的而言,測驗有檢驗課程規劃及教學執行現況,了解學生學習成效的作用,伴隨測驗而產生的焦慮感一定程度為學生帶來學習以外的壓力。透過分析PISA的研究數據,我們知道本澳學生的測驗焦慮感較高(尤其是低表現學生群)。受益於教育觀念的與時並進,現代教育期望每一個學生都能愉快學習,教師們可以調整測驗氣氛、結合學者理論關注學生的“近側發展區”及應用資訊科技發展自適應測驗的評核系統,有望降低學生的測驗焦慮感,促進每位學生的學習成功。

李守球

(濠江英才學校)

何錫標

(教育測驗與評核研究中心)

2020-05-11 李守球 何錫標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44570.html 1 測驗焦慮如何降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