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對恭敬的定義
《孟子》的第四篇曰〈離婁〉。因為開篇的第一句是“離婁之明”,而接下去的是“公輸子之巧”,由此可知“離婁”是人名。傳說中,他是黃帝時人,視力極強,能在百步之外看到秋毫之末。離婁,也有稱作離朱的。
〈離婁上〉共二十八章,主要論述平治天下。孟子認為“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因此,修身是最基本的一層,進而齊家,而治國、平天下。平天下並非要成為天下霸主,平,有平坦的意思。即是平和安定、公正不阿等義。假如把地球稱為一個村落,而這村落是公平的,便是天下太平。
孟子強調:“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於衆也。上無道揆也,下無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義,小人犯刑,國之所存者幸也。”倘若不仁的人處於高位,那就等於給百姓傳播罪惡。在上位的人沒有道義可依循,在下位的人沒有法度來約束;朝廷不信道義,工匠不信尺度;君子違反義理,百姓觸犯刑法,這樣的國家還能存在?
孟子引《詩 · 大雅 · 板》:“天之方蹶,無然泄泄。”這是説:老天要它滅亡,多說也無謂,只有道義才是最實際。由此,孟子説到“恭敬”兩字。何謂恭敬?《荀子 · 修身》:“體恭敬而心忠信,術禮義而情愛人。”這是説:身體力行恭敬而心存忠信,遵行禮義而性情仁愛。其實謙虛而有禮就是恭敬。而孟子的解釋是:“責難於君謂之恭,陳善閉邪謂之敬,吾君不能謂之賊。”意謂向君王進諫良言而抑制君王的邪念才是敬;而嚴格要求君王始算是恭。不過,常見的“恭”是俯首低眉,懂得“擦鞋”為恭,言聽計從謂之敬。孟子說:尤有甚者,慫恿君王不施仁政,易言之是鼓吹君王以暴政治國者,這就是賊。
冬春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