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0年04月24日
第C07版:新園地
澳門虛擬圖書館

(聲色點擊)高棉的微笑

高棉的微笑

“城門之上有大石佛頭五,面向四方。”

——元 · 周達觀《真臘風土記》

迷戀吳哥窟,渾然忘卻和司機約好的時間,結果,從摸黑抵寺觀日出,至離去,已近正午。暹粒午間太陽極毒,頂着艷陽前行,下一站,吳哥王朝巔峰之作:巴戎寺。

車停在樹林邊,司機指着前方語我:往前走,便是巴戎寺。

巴戎寺,高棉語意即美麗的塔,高棉帝國最後一座國廟,闍耶跋摩七世和闍耶跋摩八世的國廟,也是現存吳哥遺跡中唯一一座大乘佛教寺廟。今人遊巴戎寺,卻看到印度教痕跡,這一切,源自高棉一段滅佛興印度教歷史。

建巴戎寺的闍耶跋摩七世原是印度教徒,一生經歷戰亂,在國家遭逢占婆入侵時,年已五十多歲的七世帶領國民擊退入侵者,重振帝國雄風。其時吳哥信奉印度教,奉行種姓制度,政教合一,婆羅門僧侶手握強大的政治和宗教勢力,朝政腐敗,闍耶跋摩七世改奉佛教,推行改革,帶領國家走向富強。

吳哥王朝有不使用前朝國廟的習慣,新王登基,會建屬於自己的新都城、新國廟、新王宮。信奉印度教的闍耶跋摩八世登基後,巴戎寺雖仍是國廟,但改作印度教寺廟,其時,八世和激進派官員採取了很多再興印度教的做法。

日本學者石澤良昭在《亦遠亦近的東南亞》寫道:“第一,改建既有的佛寺,變造及改裝成新的神廟;第二,破壞佛像並掩埋,或削去佛像浮雕,以宣示國王的領導權威;第三,整修國廟巴戎寺,在浮雕中嵌入印度教苦行僧的雕像,並祭祀訶里訶羅神;進而,第四、將原來的四面佛尊顏塔替換成有四張臉和四隻手的毗濕奴神像。”

緩步而行,密林前方是巴戎寺高高的大石佛頭,微笑俯視蒼生的佛相,據說原型就是看盡紅塵悲歡的闍耶跋摩七世。

(帶一本書去吳哥 · 二十)

程 文

2020-04-24 程 文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41185.html 1 (聲色點擊)高棉的微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