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鄕的中國人
由於祖父和父親是泰國華僑,因此一直對華人下南洋的歷史很感興趣,那是中國人悲慘淒涼的血淚史,也是展現堅韌不拔民族性的奮鬥史。我在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都有參觀過當地華人歷史博物館,對於中國人當年遠渡重洋、漂泊異鄉的故事,除了嘆息,還有嘆服。
華人遷居南洋,早在明朝鄭和下西洋已開始,但並不普遍,直到太平天國反清,才真正掀起了第一波華人大遷徙,不少中國人或自願、或被誘拐到南洋,這些出國的勞工都會簽約,稱為契約華工,俗稱賣豬仔,交易豬仔的地方俗稱豬仔館。十九世紀,澳門亦是人口販賣中心,聖安多尼教堂與大三巴牌坊之間更是豬仔館林立,最高峰曾達三百多間。
華工一旦簽訂契約後,不少便會由水路被販運至東南亞等地。數百人在船上只有屈膝而坐的空間,衞生條件極度惡劣。航行期間還會遇上風浪及海盜,不少豬仔還未有緣到達彼岸,就因疾病、飢餓或海難而葬身大海;能順利登岸的華工,往往只有出發時的一半。倖存者在人生路不熟的國度掙扎求存,不少人最後在異鄉貧病交加而死,但也有小部分人成功發跡,衣錦還鄉。不過,即使擁有大筆財富,華人大多仍受當地人排斥,許多國家都曾發生過排華事件,一九九八年印尼便發生“黑色五月暴動”,過千當地華人被殺,商店被焚毀、婦女被輪姦,慘無人道。
華人基因中有許多有趣特質,譬如異常勤奮,這是優點。但一體兩面,中國人對累積財富的慾望同樣異常強烈,有時甚至無所不用其極,在異國難免招來怨恨妒忌。而且華人即使身處外國,總是緊抱自身文化,無法真正融入。現今疫症蔓延,身處異國的華人處境比以往更艱難,如何在他鄕競爭求存,但又與他國民族和平共處,真是一門大學問。
李峻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