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觀者清?
古語有云:“旁觀者清,當局者迷。”誠然,當局者往往很容易被種種個人或社會因素影響了判斷力,而旁觀者則因身在局外而更能保持理性去縱觀大局。那麼,身在局外的旁觀者是否能以一個絕對的局外人身份置身事外呢?在碰瓷事件中,那些不問情由地指責當事人欠缺同情心的舉動難道沒有助長碰瓷黨的橫行?在欺凌事件中,那些默不作聲地圍觀的冷漠難道沒有讓受害者感到孤立無援?在現今社會上,類似的情況數不勝數,旁觀者在不同事件上的間接參與,其實在無形中影響着事情的發展,他們不僅僅是一群較為“理智”的看戲人,更是一群有意無意的推波助瀾者。
然而,當事人與旁觀者的角色並非恆久不變的。昨天我們以旁觀者的身份漠視某件似乎離我們很遠的事,他日我們也許就成了被別人在背後指指點點的主角。社會的變化如此迅速,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如此密切,誰都不可能成為與別人完全無關的“他人”。姜禾吉的《他人》所敘述的,正是那些離我們這麼遠卻又那麼近的“他人”的故事。
故事中的三位女主角雖然是大學同學,卻過着三種迥異的人生:貞雅在大學時代因不合群而被排斥,進入職場後又因在網上公開被上司男友施暴的事而遭到同事及網友的指責;秀珍好不容易才擺脫被母親拋棄的陰影在大學裡展開新的生活,卻因大學時的一個心結以及對丈夫的不夠信任而使婚姻出現裂痕;宥利因為長得漂亮又不懂拒絕而經常吸引一些想跟她發生關係的男生,多次求助無援,最終在廿一歲時因車禍身亡……
雖然三人的人生軌跡不盡相同,但當貞雅和秀珍各自在不同的線索中得知壓倒宥利的最後一根稻草時,她們才驀然發現彼此曾有過極其相似的不堪回首的遭遇,只是宥利用盡最後的力氣歇斯底里地發出求救聲,而貞雅和秀珍則選擇以自我安慰或逃避的方式去遮掩傷疤。她們原以為自己只是芸芸旁觀者中的一員,卻在整個袖手旁觀或是參與嘲笑的過程中深化了自己曾經作為當事人的孤立無援與徬徨失措。
如果說身陷局中的當事人“當局者迷”的話,那麼,看似身在局外的旁觀者不也處於另一個自以為可以置身事外的局中嗎?當你站在街上看熱鬧的時候,其他湊熱鬧的人也許正在看你,誰又說得清看與被看的關係呢?由漠視宥利的痛苦到反思自身曾經努力掙脫的夢魘,貞雅與秀珍的痛苦不僅在於發現自己一直不敢面對受害者角色的自欺欺人,更在於覺察到自己竟以曾被傷害的方式去傷害他人的殘忍。最深的傷害正是在這樣的沉默與不作為之間形成的,這不只是小說的虛構情節,更是現實生活中的真實場景。
也許我們曾經作為冷漠的旁觀者而不自知,也許我們在某些事件上缺乏挺身而出的勇氣,也許我們認為自己沒有足夠大的力量去幫助當事人,但,我們仍可以盡己所能去關懷身邊的人,讓那些被圍觀者看到的不再是冷漠的神色,讓那些鼓起勇氣向你傾訴的人感到自己的需要被重視,讓那些被嘲笑或突然出現異樣的人感到被關心……這些點點滴滴的溫情將會在許多個不經意的瞬間點燃了希望、融化了痛苦,讓人繼續相信更好的安排將會在明天出現。
陳淑華